写材料用典汇编(全文23961字)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例文】“干而论道”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实践。“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起而行之不妨“干而论道”,真正让“行之”者又去“论道”,让干事的人再去“说事”,把实践中的经验做法进行归纳总结、提炼上升、抽象概括,然后“现身说法”,这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习时报《坚持“干而论道”的好方法》)
   【典故】出自西周周公旦《周礼·冬官考工记》,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财,或治丝麻以成之。
   【释义】意思是,国家有六类职业,百工是其中之一。有的人安坐而谋虑治国之道;有的人起来执行治国之道;有的人审视“五材的”曲直、方圆,以“加工”整治五材,而具备民众所需的器物;有的人使四方珍异的物品流通以供人们购取;有的人勤力耕耘土地而使之生长财富;有的人纺绩丝麻而制成衣服。后引申为“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比喻坐着谈论大道理,不如亲身实践。后泛指空谈大道理。
   【赏析】注重实干,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富贵财富,也是激励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古代先贤始终以实践的观点来教育引导世人,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与其坐以待亡,孰若起而拯之”“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名言佳句都说明了古人对实干的推崇,“纸上谈兵”“画饼充饥”等典故成为教育青少年的生动教材。时代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既需要一大批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又呼唤那些能够时不时仰望星空“踱方步”的人。基层是最好的学校,实践是最生动的教材,群众是最高明的老师,只有实干,才能走在前列、不负时代。
   【用法】一是适用于领导干部党课报告,用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要实践实干,干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二是适用于年轻干部开班讲话、座谈讲话,用以教育引导年轻干部要脚踏实干,踏踏实实干事创业。
   
1054.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
   
   【例文】以更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人才。“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机制不活则人才难进,“揭榜挂帅”对用人机制提出更高要求。秉持开放灵活的用人观念,打破繁文缛节,扫除人才身份障碍,完善适应人才发展规律、激发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才能吸引有真才实学的创新人才。(安徽日报《以“揭榜挂帅”激发创新人才活力》)
   【典故】出自明代刘伯温,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 故以道养贤,则四方之民听声而来;以德养民,则四方之贤望风而慕。
   【释义】意思是,鱼没有固定停留的地方,只要有深渊就会回归;乌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只有树林茂盛就会飞到那里。
   【赏析】中华民族是一个崇贤爱才的民族,自古以来就对招揽贤才十分重视,格外注重吸引人才的环境和条件,留下了“千金买马骨”等典故。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至关重要,打造“渊深”“林茂”的好环境,才能发挥人才政策的磁场效应。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格局,谁赢得了人才,谁就掌握了发展主动权。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打破国籍、户籍、身份、学历、年龄等限制,形成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特殊人才实行特殊政策,不求全责备、论资排辈,不一把尺子量到底。
   【用法】主要是适用于人才工作讲话、座谈等,用以强调人才环境的重要性,教育引导各地要为人才引进、培养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人才创业创新创造活力。
   

   
1055.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
   
   【例文】“令在必信,法在必行。”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制度的价值在于落实。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刚性执行,就会流于形式、成为摆设。一些单位之所以几十年安全无事故,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将建章立制作为抓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个别单位安全工作漏洞百出,摁下葫芦浮起瓢,根本就在于不讲客观规律、不遵守法规制度、肆意妄为。(解放军报《没有章程制度办不好事》)
   【典故】出自战国末期赵国荀子《荀子·礼论》,故绳墨诚陈矣,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矣,则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于礼,则不可欺以诈伪。
   【释义】规矩,指规和矩,规是用来画圆的工具,矩是用来画方的工具。意思是,所以木工的墨线真正拉出来了,就不可能再用曲直来搞欺骗;秤真正挂起来了,就不可能再用轻重来搞欺骗;圆规角尺真正设置了,就不可能再用方圆来搞欺骗;君子对礼了解得明白清楚,就不可能再用诡诈来欺骗他。比喻只要把规矩立好了,就不会出现偏差。
   【赏析】懂规矩、守规矩是修身处世的重要法则。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规矩”作治国理政、道德养成的重要标准,《韩非子·解老》中讲,万物莫不有规矩。《史记·礼书》记载,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心中有规矩,行为定方圆。每个人都要深刻认识到,纪律是成文的规矩,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也是刚性的约束,是干事创业的“安全阀”。只有时时、处处、事事讲规矩,以“规”格物,以“矩”修身,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才能行稳致远,走好人生路。
   【用法】一是适用于党风廉政警示教育讲话,侧重于强调纪律规矩的重要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强化规矩意识,时时做到遵规守纪,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二是适用于年轻干部教育培训、座谈讲话,教育引导年轻干部严格自我要求,做倒不逾矩不违规。
   
1056.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例文】“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英雄不论出身、资历,只论实力、能力。“揭榜挂帅”机制,采用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方法,让更多的创新主体发挥作用,甚至放眼世界遴选一流的人才为我所用,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不论是科研院所、公司企业、个人团队,谁有真本事就让谁来揭榜,谁能干成事就让谁来挑大梁。这不仅有利于破除体制障碍,加快科研进度,还能够高质量引进人才、高效率用好人才、高水平留住人才,形成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解放军报《“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
   【典故】出自宋代司马光《之美举进士寓京师范此诗寄之》,结发声华盛,无疑屈未伸。何妨久垂翅,从此欲惊人。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行当解故褐,不惜化京尘。
   【释义】意思是,雄鹰乘着东风直上天际,大鲲借着海浪顺势而起。比喻充分发挥才能,施展抱负。
   【赏析】事业召唤人才,时势造就人才。当今世界,人才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当前,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科学知识、科技创新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人才的培养培育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我们就一定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
   【用法】主要适用于人才工作会议讲话、评论类文章,侧重于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重视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形成引才用才留才的良好氛围。
   
   
1057.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例文】“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当前,指引我们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卓有创见的观点和论断,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激发出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磅礴伟力。(人民日报《旗帜领航?再启新程》)
   【典故】出自毛泽东主席《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释义】全诗的意思是,长久以来都抱有宏大的志向,今天我再次登上井冈山。从千里之外来寻访这片旧地,哪里还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颜。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流水潺潺,宽大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隘口,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当年革命时期风雷激荡,红旗漫卷,这就是人世间。三十八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一刹那。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深海捉鱼或鳖,谈笑间高奏凯歌还师。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
   【赏析】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号《诗刊》。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1965年5月,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感慨良多,写下这首词。“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连续三个三字句,奏出了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强音,揭示了革命可以改变一切的客观真理。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的井冈山精神,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用法】主要适用于领导干部党课讲话,侧重于讲述一代伟人的光辉事迹,用以阐释井冈山精神的时代内涵,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传统,争当新时代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干部。
   
1058.礼为情貌者也
   
   【例文】“礼为情貌者也。”典礼仪式让人铭记的不只是庄重的布置、宏大的场面,更是真挚的师生情、纯朴的同窗意、坚定的报国志。从“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的殷殷嘱托,到“寻自然乐趣,拓万古心胸”的深情寄语,再到寓意在未来“戒”去骄躁、“戒”去浮华、“戒”去伪饰的毕业纪念戒指……尽管毕业季纪念形式不尽相同,但承载的意义和希望却是相似的,对母校的眷恋、对师友的祝福和对未来的期待始终如一。(解放军报《将责任装进行囊》)
   【典故】出自战国韩非《韩非子·解老》,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
   【释义】意思是,礼是情感的描绘,文采是本质的修饰。君子采纳情感而舍弃描绘,喜欢本质而厌恶修饰。依靠描绘来阐明情感的,这种情感就是恶的;依靠修饰来阐明本质的,这种本质就是糟的。
   【赏析】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在古代被列为治国四纲之首,“礼义廉耻”成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道德规范,可见礼仪的重大意义。《诗》序中讲,“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礼记》中强调,“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等级制度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吸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传承。
   【用法】主要适用于各类礼仪讲座,多用于毕业典礼,通过礼仪形式,达到凝聚人心、增进感情的目的。

   
1059.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
   
   【例文】民主的过程就是虚心真诚听取和吸收大家意见建议的过程,民主程度高低的衡量标准就在于在决策过程中是否能容纳反对的声音,凸显民主的充分性。没有充分民主,就没有正确集中。正所谓“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领导干部既要有宽广的视野,又要有宽广的胸怀。而且,有了宽广的胸怀这个前提,才更容易拥有宽广的视野,不断打开决策空间,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多谋善断提高领导干部决策能力》)
   【典故】出处明代杨继盛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提炼出来的对联,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
   【释义】意思是,待人处事要虚怀若谷,心气和平,广泛采纳群众意见,哪怕他们只有一点是正确的也要看到。
   【赏析】毛泽东主席生前非常喜爱这幅对联,曾于1959年与梅白在庐山谈诗时谈到此句,并给予了极高评价。毛主席讲到,头一句“遇事虚怀观一是”,难就难在“遇事”这两个字上,即有时虚怀,有时并不怎么虚怀。第二句“与人和气察群言”,难在“察”字上面。“察”不是一般的察言观色,而是要虚心体察,这样才能从群众中吸取智慧的力量。善于听取不同意见需要领导干部的民主素养和宽广胸怀。凡属正确的领导意见,必须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在群众中坚持下去。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只有以民意的广度才能提高决策的准度。听取意见是一种姿态,不是“替民作主”而是“让民作主”;是一种心态,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平等相待;是一种常态,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常为常新。
   【用法】一是适用于人大、政协、统战等部门工作会议领导讲话,用以强调广泛听取意见的重要性,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二是适用于领导干部党课报告,用以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听取意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1060.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例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一个政党,如果没有共同的信仰,就等于没有政治灵魂、形同一盘散沙。信仰因其高远,往往需要与不同阶段的具体奋斗目标结合起来,逐步变成社会的现实和历史的真实,从而转化为内心不可撼动的信念。(解放军报《增强信仰信念信心》)
   【典故】出处《《中庸·天命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释义】道,本意为路,这里引申为原则、规律。须臾,表示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意思是,凡是正确的原则,都是片刻不可以背离的;如果可有丝毫背离而无咎,那就不是真正正确的原则。所以明道之人于不闻、不睹之地,仍时刻保持戒慎恐惧的状态,不让最隐微处的违背正确原则的行为显现坐实,所以修行到究竟处的君子就会非常慎重他自己的每一个心念言动。
   【赏析】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修身律己的优良传统文化。律己,最高的体现就是慎独、慎微。慎独、慎微,就是指一个人哪怕在独处的时候,也应恪守高尚的道德情操,哪怕多么微小的事情,绝不逾越原则半步。“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之法”、“入德之方”。“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慎独的品质难能可贵,不是难在利益取舍,而是难在信念觉悟。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只要明白了“始为一念之差,遂至终身莫赎”“一时之利,终身之悔”的利害因果,自然会浇灭心头欲火,扣紧自我约束的风纪扣。只有懂得了“畏法度者最快活”“守王法者梦里无惊”的辩证哲理,才能把好公与私的分寸、谨守纪与法的底线,在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
   【用法】主要适用于领导廉政讲课、任职谈话等讲话,用以强调慎独的重要性,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增强纪律观念,严于律己、遵规守纪,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1061.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例文】“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慎独的品质难能可贵,不是难在利益取舍,而是难在信念觉悟。如果明白了“始为一念之差,遂至终身莫赎”“一时之利,终身之悔”的利害因果,自然会浇灭心头欲火,扣紧自我约束的风纪扣。(人民日报《廉自慎独始,心由慎独安》)
   【典故】出自清代曾国藩《诫子书》,慎独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释义】意思是,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就能在处世时做到心安理得,心平气和。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赏析】君子慎独,是几千年来被奉为修身最高境界的法则。《礼记·大学》中讲,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三国魏曹植在《卞太后诔》中说,祇畏神明,敬惟慎独。南宋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慎独是对自我内心崇高道德律的敬畏,也就是人们常常讲的,群处能守住嘴,独处守住心。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把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作为原则和底线,时刻保持对组织、对人民、对权力的敬畏,加一把慎独之“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处理好公与私、情与法、义与利的关系,加强道德修养、追求健康情趣,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走好每一步。
   【用法】主要适用于领导干部廉政党课报告或廉政建设为讲话,用以教育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绷紧纪律之弦,常怀律己之心,拧紧思想“总开关”。
   
1062.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例文】“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带兵也要出于为兵“计深远”的考虑去爱兵,为士兵的未来着想,真心实意帮助他们做好军旅人生规划,让他们明确努力方向。如此,方能激发出他们在军营成长成才的动力,实现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解放军报《做到爱兵有道》)
   【典故】出自先秦刘向《触龙说赵太后》,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释义】意思是,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时,她上了车还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惦念、伤心她的远嫁,这也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不是不想念她了;但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子孙相继为王吗?”
   【赏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对于家长来说,教育好孩子,是终身责任,更是任何事业都比不上的成功。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良好的家风,既是家庭和睦幸福的“定星盘”,也是保持清正廉洁的“防火墙”。党员干部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顶梁柱”清正,其他家庭成员才有涵养清正家风的标杆。“无规矩不成方圆”,弘扬清正家风,严于律“亲”是保障,关键要立规立诫。古有孔子尚德明理、克己秉公的《孔氏祖训箴规》,纪晓岚“守正规直”的诗书传家,毛泽东同志对家属子女的要求一向严格谨慎,周恩来同志立起“十条家规”。老一辈革命家把立规立诫放在了重要位置,为共产党人作出了表率。培育良好家风,就是要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长远眼光,教育好子女,教育好向边人,切实把”后院”看好护牢。
   【用法】主要适用于领导干部廉政建设党课报告,用以阐释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引导党员干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1063.忧先于事者,不及于忧;事至而忧者,无及于事
   
   【例文】当年卢沟桥的枪声提醒我们,“忧先于事者,不及于忧;事至而忧者,无及于事”。很多时候,忧患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忧患意识。没有忧患意识,思想就会麻痹,斗志就会消沉。一个民族有了忧患意识,才能自强不息;一个国家有了忧患意识,才能兴旺发达;一支军队有了忧患意识,才能无往而不胜。(解放军报《永远不能忘记卢沟桥的枪声》)
   【典故】出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五十三》,绛表贺曰:“乃知忧先于事,故能无忧;事至而忧,无救于事。”
   【释义】意思是,如果事前有思虑,在做的时候就不会有可忧的困难出现;若是事到临头才去担忧,对事情已经没有什么帮助了。
   【赏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人处世要注重增强忧患意识,做到见微知著、防患未然,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善于发现问题先兆和苗头,从而把问题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出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局面。老子曾说,其未兆易谋,意思是,事物在还没有显示出明显征兆时,则容易图谋。北宋苏辙在《颖滨遗老传上》中讲,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意思是,事变没有发生时能深忧远虑,才能在事变发生时毫不畏惧。无论是任何事情,在稳定的时候就比较容易维持,事情还没有出现变化的迹象时容易被谋划,在脆弱的时候容易分解,在微小的时候容易消除。从小的方面来讲,一个人在平安无事尤其是春风得意的时候,最容易放松警惕甚至放纵自己,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小心谨慎。从大的方面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同样也要有忧患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维护国家安全。
   【用法】一是适用于领导干部大会讲话、党课报告,用以阐释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政治定力、保持清醒头脑。二是适用于安全生产类工作会议讲话,增强各级领导干部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抓早抓小、抓细抓实,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1064.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例文】“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我军素以敢拼能胜、能打硬仗著称于世,新的形势任务下,越发需要我们矢志拼搏奉献,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军队党员干部带头强化敢打必胜的底气、赴汤蹈火的胆气,广大官兵矢志打赢、拼搏进取,我们就一定能攻克一切堡垒,不断把强军兴军事业推向前进,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实践检验、战场检验的业绩。(解放军报《弘扬共产党人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
   【典故】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屈原《九歌·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释义】意思是,那些为国献身的将士们,不仅具有勇于冲锋陷阵的气概,更具誓死不屈的精神。
   【赏析】屈原生活在楚怀王时代,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战国七雄中后来居上,扩张势头咄咄逼人,楚国成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对象之一。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无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九歌》是祭祀神灵的乐章,《国殇》也是祭歌,所不同的是,它是献给那些为国牺牲的将士们的,诗篇语句铿锵,极具感染力。世上从无现成的康庄大道,任何一项事业的推进,都会遇到荆棘坎坷,奋力前行、拼搏奉献是获得成功的不二法则。进入新时代,共产党员当发扬拼搏奉献的精神,燃旺心中的一团火,深挖事业的一眼泉,勇于担当作为、敢于攻坚克难,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不负“使命”这个神圣字眼,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
   【用法】主要适用于领导干部“七一”讲话或党课报告,用以缅怀革命先烈,激励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发扬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好传统、发扬好作风。
   
   
1065.智者顺势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例文】古人云:“智者顺势而谋,愚者逆理而动”。要把谋全局与谋一域、谋事与谋势、谋当下与谋未来统一起来,谋先、谋快、谋准、谋稳,谋定后动,赢得主动。机遇和挑战在变,任务和要求在变,思路和举措也应当变,既要总结运用长期管用的经验,又要善于创新应对危机的方式方法。处变不惊、临危制变勇者胜。要勇于破阵开局,勇于第一个吃螃蟹,勇于逆风逆水开顶风船,勇于半山路陡滚石前行。(江西日报《胸怀大局 开创新局》)
   【典故】出自南朝范晔《后汉书·列传·朱冯虞郑周列传》,盖闻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常窃悲京城太叔以不知足而无贤辅,卒自弃于郑也。
   【释义】意思是,智者相时而作,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愚人却违反历史潮流而动。
   【赏析】因势而为、顺势而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大势决定一个时代,大势就是大江大河,滚滚东流,任何阻力在它面前都无能为力,对于阻挡的人和事,可以摧毁一切,对于顺流而行的人和事,可以成就非凡。顺势而为,关键在于一个“势”字,要有一双慧眼,判明大势进退;要有一颗名亮亮的心,悟达通透。只有看得清,瞅得准,心如明镜,才会知晓大方向,大趋势,知进退。关键在于一个”顺”字,顺应,顺道,顺利,而不是悖逆、逆反。毛泽东曾指出:“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准确把握“时”与“势”,既是治国理政的大智慧,也是齐家修身的大哲理。
   【用法】适用于年轻干部座谈讲话、领导干部党课报告,用以强调把握形势发展的重要性,面对发展机遇要准确分析形势、科学决策,扎实有序推动各项工作。
   
   
1066.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
   
   【例文】“严是爱,松是害”,纪律严明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严格要求也是对士兵的负责。带兵人应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对士兵的关爱要注入原则性和纪律性,避免出现“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的现象。如此,才能让士兵走正军旅路,明法纪、听指挥,成为合格军人。(解放军报《做到爱兵有道》)
   【典故】出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地形篇》,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释义】意思是,对待士卒像对待婴儿,士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难:对待士卒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对士卒厚待却不能使用,溺爱却不能指挥,违法而不能惩治,那就如同骄惯了的子女,是不可以用来同敌作战的。
   【赏析】“不爱征戎儿,岂可执帅印。”古有吴起为兵吮疽、岳飞为卒调药,前有贺龙忍饥背兵、朱德上山挑粮,自古以来,爱兵如子的佳话深入人心。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战场是生与死的较量、血与火的考验,平时不练兵、战时打不赢,如果一味地宽容、溺爱,是练不出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即胜的钢铁队伍的。古人讲,慈不带兵,义不养财,情不立事,深刻说明统帅战将必须要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和决心以指挥行事,绝不能因心软而坏了大局。如果经受不住“承平日久”的考验,明天就可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不论是带兵打仗,还是带领发展,都要坚持把队伍建设牢牢抓在手上,既要厚爱、更要严管,真正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生力军”。
   【用法】一是适用于部队建设讲话,侧重于新兵训练、作风整顿等方面,用以强调纪律严明的重要性,促进提高部队战斗力。二是适用于领导干部廉政建设类讲话、党课,用以强调要坚持从严治吏,做到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切实把干部队伍建设抓在平时。
   
   

   
1067.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
   
   【例文】“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用人的艺术贵在“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汉高祖刘邦深知“随陆无武,绛灌无文”,于是,安排厚重少文但能带兵打仗的周勃、灌婴担当指挥军队的重任,对长于谋划、有游说特长的随何、陆贾,则令其运筹帷幄,结果成就了一番事业。相反,战国时,赵王错用了赵括,致有长平之败;三国时,孔明误遣马谡,才有街亭之失。(解放军报《没有好瓦匠用不了的砖》)
   【典故】出自清代申居郧《西岩赘语》,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
   【释义】著,即充分发挥;晦,即埋没。意思是,人的才能各不相同,用其所长,就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用非所长,就会埋没其才能。
   【赏析】用人所长,是识人用人的基本功。老子云:“有才不难,能善用其才则难。”当前,我们研究怎样识别人才、培养人才,固然应该,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把已经确认的人才准确恰当地使用起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确是当务之急。寓言《西邻五子》中,西邻公因人而异,安排自己的5个孩子从事不同的工作,让朴实无华的务农,机智敏捷的经商,眼盲的卜卦,驼背的搓麻,跛脚的纺纱。如此安排,既发挥了各人的长处,又避开了各人的短处。一个人往往只能熟悉和精通某一领域的知识或技能,只能在相应的领域施展拳脚,否则特长就可能被抑制甚至埋没。因此,用人重在“扬长”,不能唯用责人,更不能削足适履。进入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善于用人所长,作到“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发挥好每一个人的能力和优势,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佳配置。
   【用法】主要适用于人才工作类讲话,用以强调人才使用的重要性,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更要注重人才的使用,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1068.凡兵,制必先定
   
   【例文】“凡兵,制必先定。”用什么样的标准检验训练水平,就会催生什么样的战斗力。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实战则是检验战斗力水平的根本标准。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水平如何,归根结底要看能不能打胜仗。冷兵器时代,人们常用兵员数量来估算战斗力,但以少胜多的战例比比皆是;近现代战争,人们常用装备优劣来推算战斗力,但以弱胜强的战例屡见不鲜。由此可见,离开实战谈战斗力,一切估算都只是猜测,一切推算都只是假设。(解放军报《把金牌银牌铸成实战盾牌》)
   【典故】出自战国尉缭《尉缭子·制谈第三》,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
   【释义】意思是,凡是军队,制度必须得先定好。制度先定了,士兵就不散乱;士兵不散乱,,刑罚就分明。
【赏析】《尉缭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制谈第三》主要论述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与战争胜负的关系。我国古代把严明军纪、申饬军法作为最根本的治军之道和关键环节,早在《周易·师·初六》中就有“师出以律,失律凶”之说,将军事纪律视为克敌制胜的前提条件;《左传》也强调,“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把严明军纪置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制度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军队管理制度是军队为了维护良好的内外关系,建立正规的内部秩序,所制定的要求官兵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进入新时代,军队越是现代化,越是信息化,越是要法治化,搞好条令条例建设的整体性、前瞻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16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