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调研报告

乡村产业振兴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掌握我区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研判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对策建议,**第五研讨组一行9人与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围绕乡村振兴相关问题进行座谈交流,并赴***等乡镇开展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优势产业,做大优势农产品,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全力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农业产业格局。
    (一)产业基础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不断优化农业产业要素、产业结构、产业功能,全力推进经营格局从小农向现代规模递进、生产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实现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的同步现代化,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推行水肥一体化项目**万亩【分别占全区农田总量的**%和**%】,实现亩节水**%、节肥**%,亩节本增效**元以上,推动设施农业由耕地向非耕地转移、由传统模式向智能化转变,发展设施农业**万亩,累计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座,新增储藏能力**万吨,累计库容达到**万吨,注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个,农机经销企业**家,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二)优势产业规模化效益持续向好。持续做优做强“一粒种、一篮子菜、两头牛”传统型优势产业,玉米种子产业园等项目加速建设,农业经济平稳向好蓬勃发展,全区建成标准化优势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万亩,培育优势制种企业*家,研发通过审定品种*多个,产种量达到*亿公斤以上;建成万亩蔬菜乡镇*个、千亩蔬菜村*个,供京沪优质蔬菜基地*万亩,绿色有机高原夏菜*万亩,设施蔬菜面积*万亩,全区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以上,产量*万吨以上;建成规模肉牛场区*个、万头乡镇*个、千头村*个,养殖户*万多户,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万头、出栏*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量达到*万吨,建成奶牛规模养殖场*家,存栏达到*万头,年生鲜乳产量*万吨,现有乳制品加工企业*家,加工厂*座,日处理液态奶能力*吨,开发各类奶产品*多种。
    (三)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渐成规模。聚焦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总体目标,按照“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兴园区、育集群、创品牌、拓市场”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以前进牧业为龙头、甘肃云鑫等企业为主的乳制品产业集群,以祁连牧歌、盛丰肉食品公司为龙头的牛羊肉加工产业集群,以神农珍稀菇业为龙头的食用菌产业集群,以九发食品、甘绿脱水蔬菜公司为龙头的高原夏菜生产加工企业集群,以祺华种业、隆平高科种业公司为龙头的种子加工产业集群,培育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38户,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全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
    (四)产业链条融合化发展日趋完善。加速构建产业链、科技链、价值链和服务链协同发展体系,全区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其中国家级*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个,示范社*家,培育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家;依托乡村生态、乡土文化等资源,实施重点乡村旅游项目*个,打造乡村旅游打卡点*处,培育农(牧)家乐*多家,采摘园等*家,乡村民宿*家,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覆盖率*%,农特产品电商交易额*亿元;创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乡*个、示范村*个,建成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个。
    (五)产业体系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坚持绿色发展导向,不断推进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全区培育农机服务合作社*家、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家、主要农作物水肥托管服务组织*家,培育“甘州味道”区域公用品牌,建成区域公用品牌运营中心,创建“甘味”区域公共品牌*个、企业商标品牌*个,全区“三品一标”产品达到*个,畜禽粪污、秸秆利用、废旧农膜、尾菜回收利用率分别达*%、*%、*%和*%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从调研和乡镇反映情况看,尽管近年来我区在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努力,但从总体上看,我区乡村产业化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对照产业兴旺的目标、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产业结构不科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动力不强、思路不宽、办法不多,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经营方式较为粗放,乡村产业发展松散随意,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例如*乡千峰骆驼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标准化程度不高,管理不规范,经营较为粗放;二是产业同质化现象明显,部分乡镇对乡村主导产业的定位不明晰、特色资源挖掘不够深,产业产品雷同,缺乏个性特色,例如娃娃菜、西蓝花在*乡等地种植面积均上千亩,未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三是农业品牌竞争力还不够强,农产品生产仍以“大路货”为主,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水平不高,市场影响力不大,例如我区花寨乡柏杨树村娃娃菜发往外地时贴牌为*娃娃菜对外销售等。
    (二)产业融合发展不均衡。从各乡镇调研情况看,经营主体弱、产业链条短、融合方式简单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是经营主体总体实力不强。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实力不强,头部企业、链主企业较少,示范带动效应作用不明显。二是产业链延伸不够充分。产地初加工意识不强,精深加工不足,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全区从事玉米制种的企业*家,全部以种子初加工和销售为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全区*%的肉牛直接以活体形式销往青海、广东等地,*%的出栏肉牛以屠宰后销售牛肉及牛肉副食品销售,分级分割、精深加工少;奶牛产业方面,本地企业实际加工量仅占生产鲜奶总量的*%,大部分以初级农产品外销,留在本地的附加值不多,例如前进牧业日产鲜奶*多吨,企业只能自己再加工销售*吨左右,剩余*多吨被四川菊乐等其他乳企再加工销售;蔬菜产业方面,精品蔬菜成品和预制菜产品少。三是产业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农业园区缺乏大体量、高层次项目引领,产业集聚集约能力不强,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园区整体效益有待提高,一些园区存在设施薄弱、规模偏小、产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三闸镇双河湾稀特果蔬产业园,因没有建设供暖设施,在冬天几乎闲置,发挥不了效益。
(三)产业富民效果不明显。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还存在不少困难。一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联农带农动力不足、联结不紧、作用不明显,带动能力不强,例如*等乡镇的设施农业和蔬菜基地,只是实现了农民手中的土地资源流转到合作社变为了资产,每年获得的只是固定的土地入股分红收益,由于收益率低,农民增收不明显,从而导致农民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由农民变成股民;二是村集体带动增收能力不强。一些村集体乡村产业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收入来源不稳,多数依赖制种服务费和土地流转管理费,难以有效发挥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村干部领办合作社、集体农场等经济实体,参与生产经营管理,为发展产业做了很多工作,却不能领取一定的报酬,影响了村干部的积极性,例如*镇*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但没有健全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254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