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心归处是敦煌》心得体会

读《我心归处敦煌》心得体会
    近日,我们区组织部组织开展党员读书月活动,下面结合近期读书学习情况,简单分享一下我读《我心归处是敦煌》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们每个人都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人怎样活着才会幸福?我想,今天推荐的这本书,或许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启发。2019年度感动中国栏目有这样一组颁奖词: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是习总书记关心的文化,关心的敦煌,关心的敦煌的女儿。敦煌,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一次旅行;但对樊锦诗来说,却是一辈子的修行。在耄耋之年,樊锦诗终于在《我心归处是敦煌》这部口述自传中,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我认为回忆录对于读者而言,并不是按图索骥,去寻得成功人士的掘金之道,它更像是引导读者从细微处感受讲述者做出决定时的心境和态度。
    这本书的封面是一张樊锦诗的近照,剪短的发已是繁霜尽染,细长而清瘦的手指似乎可以划过千年的痕迹,轻巧的镜片后是一双淡然而又深邃的眼睛,真可以说是“风雨既霁清尘路,心有青天眼有云”。樊锦诗说“我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守护、研究、弘扬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这是最大的幸福。”而莫高窟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是孤独的,那里不是世外桃源,而是苦修之地。通读全书,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樊锦诗说“几次想离开敦煌都没有离成,敦煌是我的宿命”,但实际上她在少年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出走敦煌”。
樊锦诗出生于北京,长大于上海,求学于北大,她称自己是“南国女儿”。1962年经学校安排,她和3名同学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实习。“实话实说,我当时并不想去敦煌。”1963年,樊锦诗并没有想到,最后的毕业分配把她分配去了敦煌。系里知道她身体不好,知道她有男朋友,也知道她男朋友被分配到武汉大学,而莫高窟距离武汉大学2473公里。她不是没有想过拒绝,甚至她父亲还给学校领导和系领导写了信,讲述了很多事实和实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256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