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举措,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决定》站在党推进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深化统计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突出强调了“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等一系列重点任务。统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综合性基础性工作,统计数据是实施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依据。统计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理解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丰富内涵,加快推进统计各领域改革,扎实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统计智慧与力量。
一、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显著,高质量发展实景图徐徐展开
新时代以来,统计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各项部署要求,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心,持续推进统计改革创新,以丰富翔实的统计数据和优质高效的统计信息记录见证了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
经济总量大幅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连续跨越重要关口,2020年、2021年、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相继跨越100万亿元、110万亿元、120万亿元大关,2023年超过12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实现新突破,2023年我国人均GDP达8935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680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202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8万亿元,年末外汇储备余额3.2万亿美元,均稳居世界第一。2018—2023年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年均贡献率超过30%,是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2023年我国创新指数位列全球第12位,比2017年提高10位。研发投入持续扩大,202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278亿元,比2017年增长89.0%。知识产权产出居世界前列,截至2023年底我国有效发明专利达401.5万件。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2023年“三新”经济增加值相当于GDP的比重达17.73%,比2017年提高2.03个百分点。新产业快速成长,2018—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2%。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协调性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4.6%,比2017年提高1.9个百分点。2018—2023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需求结构继续改善,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2.5%,比2017年提高26.6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比2017年末提高5.92个百分点。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联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
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节能减排成效明显,2023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6.4%,比2017年提高5.9个百分点;2018—2023年我国以年均3.8%的能源消费速度支撑了年均5.2%的经济增长。环境质量持续优化,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比2017年下降30.2%;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9.4%,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连续多年“双增长”,人工林面积全球最大。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宜居,2022年末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9.29%,比2017年末提高2.18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纵深推进,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对外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202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1.8万亿元,规模居世界第一,2018—2023年年均增长7.0%。服务贸易快速发展,2023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6.6万亿元,2018—2023年年均增长5.8%。双向投资达到新水平,2023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1339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增长29.2%;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由2017年的28.6%提升至37.3%,投资结构持续优化。2018—2023年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019亿美元,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前三。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2023年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19.47万亿元,占外贸总值比重由2017年的26.5%提高至46.6%。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社会建设成就斐然。就业和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8—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7618万人;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2017年实际增长35.9%;2018—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3%,快于城镇居民2.1个百分点。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2023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05年,比2017年提高0.55年。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加强,2023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107.1万个,比2017年末增加8.4万个。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2023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2017年末增加1.5亿人、5589万人、7450万人,全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3亿人。
二、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有效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和卡点堵点,这些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着力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统筹部署各领域改革任务,旨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充分释放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油赋能。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打下坚实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效率发生改变,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瓶颈,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难以持续,同时,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尚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当口,只有一鼓作气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不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空间,我国经济才能突破瓶颈制约、跨越发展关口,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公共服务领域面临不少难题,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较为艰巨。只有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乃至“优不优”的问题,形成多样化的供给和保障体系,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
有效应对纷繁复杂国际形势的需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复苏低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创新版图加快重构,一些国家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筑“小院高墙”、搞“脱钩断链”,我国发展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应对各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304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