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要求“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围绕如何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记者采访了江苏省委党校(江苏行政学院)教育长、校务委员李立峰。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记者:谈及抓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这一过程中,需要突破哪些堵点卡点?
    李立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迭代升级的关键核心要素。回顾历史,科学技术在历次工业革命中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前,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化,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边界趋于模糊,科技创新交叉、融合、渗透、扩散的特征更加明显,创新供给到创新应用的链条更加多元化。
    科技成果本身不是现实生产力,只有及时运用到产业上,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4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6.3万家,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蝉联世界第一,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3.3%。但也要看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大量创新成果还停留在技术报告、科研论文或实验室样品层面,无法有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总的来看,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几个关键堵点:一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强,在科技创新中的话语权较轻,“出卷人”和“答卷人”缺位,导致企业对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阅卷”时“接不住、用不了”;二是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高校科研院所目标导向是“重学术、轻转化”,且科技成果转化面临“蛋糕如何分”的问题;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支撑服务不足,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涉及科技、市场、资金、管理、体制等多元一体的协调发展,任何一个系统环节断链缺位,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就会呈现出趋同性“拥堵”,科技成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要么流于形式、转于误区,要么事倍功半、成本巨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对打通上述堵点卡点,更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必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一头连着科技,一头连着产业,使得企业能够迅速响应市场需求,敏锐捕捉科技创新趋势,自然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作中要善于抓‘两头’,一头抓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其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另一头抓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帮助其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一是要培育壮大一批能够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的科技领军企业,强化科技领军企业科研组织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二是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攻关任务。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必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高校科研院所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和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一是畅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渠道,支持教师参加产业生产实训、聘请产业兼职教师、校企互派“科技特派员”、联合建立概念验证中心等,推动科研人员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从“我能做什么”向“产业需要我做什么”转变,形成让企业接得住、用得上的科技成果。二是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三是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科技成果转化课程,培养具有专业化、复合型知识背景、高水平成果转化服务能力的技术经理人、技术经纪人。
    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必须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重点产业领域的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应用验证平台建设,强化成果识别、技术熟化、工程化放大、可靠性验证等成果转化服务供给。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培育一批科技服务领军企业和专业化、市场化、平台化技术转移机构,全链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中介组织能力建设,建设全国统一技术市场,构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长效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建立政府引导的“债权+股权+资本市场”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形成“科技—产业—金融”循环,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分工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
    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
    记者:谈及抓产业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实现这一目标,应把握哪些工作着力点?
    李立峰:传统产业作为经济的基石,承载着大量的就业和稳定的经济产出。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传统产业能够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增强市场竞争力。以江苏为例,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许多企业通过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生产流程的优化和管理的精细化。传统产业的升级需要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的配合,通过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供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等措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新兴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特点,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等手段,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突破制度瓶颈,放开市场准入,为民营企业等市场主体创造更多的投资和增长机遇,从而激发市场活力。这需要构建完善的市场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来释放市场活力,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未来产业代表着前沿科技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不确定性。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超前布局和长期投入,通过发挥创投资本、金融、耐心资本的力量,推动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未来产业聚焦的领域大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需要政策引导和市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343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