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县省级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省级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创建形势,正视存在问题,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作风,全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向常态迈进。刚才,几个重点责任单位作了表态发言,态度坚决、措施具体,希望说到做到、不放空炮。下面,我结合近期县创建中心督查和县委巡察组专项巡察反馈情况,就抓好常态化创建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形势逼人、问题警醒,必须以“坐不住”的紧迫感扛牢创建责任
省级文明城市,是衡量一个地方综合实力、形象魅力、发展活力和治理能力的“金字招牌”。这块牌子来之不易,凝聚着全县干部群众多年心血汗水。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创建绝非“一劳永逸”的终点,而是“永远在路上”的新起点。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竞争态势逼人。省内兄弟县市你追我赶、各显神通,都在铆足干劲抓创建、促提升。如果我们稍有懈怠、稍有松劲,不仅难以实现更高目标,连现有成果也可能得而复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工作还存在不少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有些问题甚至触目惊心、令人警醒。近期,县创建中心密集督查和县委巡察组专项巡察,为我们精准画像、把脉问诊,反馈的问题清单值得每一位在座同志深刻反思:
(一)城市管理“粗放病”未根治。巡察发现,部分主次干道、背街小巷“脏乱差”问题反弹严重,特别是中兴街北段、人民路部分区域,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现象死灰复燃,垃圾清运不及时、卫生死角多,影响了市容观瞻。部分农贸市场内部及周边环境秩序混乱,基础设施破损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
(二)基础设施“欠账多”待补齐。老城区部分道路破损、人行道地砖缺失松动问题突出,雨天“水地雷”现象时有发生,存在安全隐患。部分老旧小区改造后缺乏长效管理,公共设施损坏维修不及时。城区公厕布局与管理仍有差距,部分区域停车位供给严重不足,“停车难”矛盾日益凸显。城市“里子”工程,如地下管网、消防设施等的维护管理存在盲区。
(三)文明素养“软实力”有短板。交通秩序方面,行人闯红灯、非机动车逆行、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等不文明行为仍较普遍。公共场所吸烟、大声喧哗、乱丢垃圾等陋习未能有效杜绝。部分窗口单位服务意识、办事效率有待提升,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不够理想。市民参与创建的主动性、自觉性尚未充分激发,主人翁意识有待加强。
(四)责任落实“中梗阻”仍存在。巡察反馈明确指出,部分乡镇(街道)、县直部门对常态化创建认识不到位,存在“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松懈思想和“突击迎检、过后反弹”的应付心态。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协调不畅现象时有发生,齐抓共管合力尚未完全形成。一些网格化管理流于形式,责任压得不实不细,压力传导层层递减。部分创建任务推进缓慢,存在“上热下冷”现象。
面对这些沉甸甸的问题清单,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沾沾自喜,没有任何资本麻痹大意!各级各部门务必从政治高度和民生角度深刻认识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这不仅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工程,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民心工程。我们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把创建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大力气、啃硬骨头,坚决打赢这场荣誉保卫战、形象提升战、治理攻坚战!
二、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必须以“钉钉子”的韧劲攻克重点难点
常态化创建,贵在坚持,难在精准,成在实干。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发力,久久为功。
(一)聚焦基础短板,在完善城市功能上实现新突破。城市“筋骨”强,文明才有坚实依托。要下大力气补短板、强弱项:强力推进硬件升级。加快实施老城区道路改造和人行道修复工程,年内务必完成中兴街北段、人民路等主要道路的修缮提升。科学规划、加快建设一批公共停车场、立体停车库,有效缓解“停车难”。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后的长效管理机制建设,确保改得好、管得住。优化公厕布局,提升管护水平。系统排查整治地下管网、消防通道等安全隐患,筑牢城市安全运行底线。对巡察指出的基础设施薄弱点,要建立台账,明确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销号管理。大力提升农贸市场环境。对全县农贸市场开展专项整治,重点解决环境卫生差、设施破损、管理混乱、占道经营等问题。硬件上,要加大投入,改造提升市场内部设施;软件上,要健全管理制度,配强管理力量,引入现代化管理模式,打造“干净卫生、管理规范、诚信经营、群众满意”的文明市场。对整改不力、反复回潮的市场,要挂牌督办、严肃问责。精细打造城市家具。对公交站亭、路名牌、垃圾箱、护栏、景观小品等“城市家具”进行系统排查、清洗维护、修缮更新。融入*文化元素,提升设计感和艺术性,使其既实用耐用,又成为点缀城市、传播文明的风景线。坚决杜绝“破窗效应”,发现破损立即修复。
(二)聚焦秩序顽疾,在优化城市治理上展现新作为。秩序井然是文明城市的直观体现,必须下绣花功夫治理顽疾:铁腕整治市容环境。持续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对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河道沿岸等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拉网式排查整治,彻底清除卫生死角、积存垃圾。加大对占道经营、店外经营、乱贴乱画、乱搭乱建等行为的执法力度,坚持疏堵结合,引导入市入店规范经营。对巡察通报的37处卫生死角和重点区域,要逐一验收,确保整治到位、不反弹。重拳规范交通秩序。公安交警、交通、城管等部门要联勤联动,持续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严查机动车乱停乱放、闯红灯、不礼让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逆行、走机动车道,行人乱穿马路等违法行为。优化交通组织,科学设置信号灯配时,完善交通标识标线。加强重点时段、重点路段的疏导管控。推广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营造“车让人、人守规”的良好氛围。常态落实网格管理。做实做细“网格化+”管理模式,真正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点。每个网格要明确网格长、责任单位、责任人,配齐网格员,赋予其巡查、发现、报告、初步处置问题的职责。建立“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快速响应机制,确保问题在网格内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县创建中心要加强对网格运行效能的督查考核。
(三)聚焦素养提升,在培育文明新风上取得新成效。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市民文明素养是城市文明的灵魂:深化核心价值引领。持续深入宣传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各类主题教育、公益广告、文艺作品和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大力选树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系列”等先进典型,用榜样力量感召人、影响人。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文化惠民、科技科普、健康义诊等接地气、聚人气的文明实践活动,使之成为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坚实阵地。强化文明行为养成。持续宣传、严格执行《河南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和《*县市民文明公约》。针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共场所吸烟喧哗、不文明养宠、铺张浪费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教育和治理行动。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提升窗口行业服务水平。发挥“红黑榜”作用,曝光不文明行为,褒扬文明善举。持续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活动,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滋养文明。精心组织“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全民阅读、群众歌咏、广场舞大赛、戏曲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与管理,提升免费开放服务水平。鼓励创作反映*发展成就、展现*人精神风貌的优秀文艺作品。
三、凝心聚力、狠抓落实,必须以“实打实”的举措确保创建成果常态长效
文明城市创建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全县上下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筑牢责任链条、强化督导考核、激发全民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常态长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一盘棋”推进格局。创建工作能否成功,关键在领导,根本在责任。要健全县委统一领导、创建指挥部统筹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县级领导要带头履行“一岗双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361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