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局领导关于“强化理论武装加强实践担当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建功立业”的调研报告

市局领导关于“强化理论武装加强实践担当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建功立业”的调研报告
    2025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深化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意志行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市委关于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总体要求,笔者于2025年7月至8月,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全市12个县(区)、23个重点企业、17个基层社区,围绕“强化理论武装、加强实践担当、服务高质量发展”主题开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理论武装:从“入脑”到“入行”的实践路径探索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武装是实践的基础。调研发现,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在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基础上,探索形成“三维联动”学习机制,推动理论学习从“任务式完成”向“内生式驱动”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思想动能。
    (一)“体系化”学习筑牢根基,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针对以往理论学习存在的“碎片化”“表面化”倾向,各县(区)普遍建立“1+N”学习清单制度:“1”即每月固定“理论学习日”,以党委(党组)会议、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龙头,原原本本研读《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必读书目;“N”即结合本地实际,配套制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专项学习模块。如XX县聚焦“新能源产业强县”目标,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论述纳入重点,组织发改、工信、园区等部门开展“专题研学+企业走访”活动,既学深悟透政策导向,又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调研中,XX县发改局干部李某表示:“过去学理论总觉得‘离工作远’,现在结合产业短板学,才发现总书记讲的‘先立后破’‘创新驱动’都是解题密码。”
    (二)“场景化”学习激活实效,破解“怎么学”的难题
    为避免理论学习“坐而论道”,各地创新“沉浸式”“互动式”学习载体。一是打造“移动课堂”。XX区依托辖区内红色教育基地、产业园区、乡村振兴示范点,串联“红色遗址—企业车间—田间地头”三条学习路线,开展“行走的党课”120余场,让党员干部在“看变化、听故事、谈体会”中深化理论认同。如在该区XX镇“智慧农业示范园”,农户王大姐现场讲述“通过学习‘大食物观’,我们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菌菇大棚,年收入翻了一番”的故事,让“理论指导实践”的逻辑变得可感可触。二是推行“案例教学”。XX市直机关工委选取“老旧小区改造”“优化营商环境”等10个典型案例,组织干部开展“复盘式”学习——先由责任单位介绍做法,再由专家学者剖析理论依据,最后由参与干部分组研讨“如果是我该怎么干”。这种“实践—理论—再实践”的闭环模式,让学习成果快速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通过案例教学推动解决民生难题37项,其中“社区养老服务站全覆盖”“农村公路亮化工程”等项目获群众点赞。
    (三)“长效化”学习巩固成果,打通“学用转化”堵点
    理论武装的关键在“用”。各地建立“学习—调研—解题—反馈”全链条机制,推动学习成果制度化、常态化转化。一方面,实行“课题制”学习,要求党员干部结合岗位职责,每年牵头1-2个重点课题,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调研—形成报告—推动落实”流程,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政策举措。如XX高新区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课题,组织科技、高校、企业代表联合攻关,最终推动出台《关于促进科技成果在高新区落地转化的实施意见》,今年1-7月,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42%。另一方面,强化“效果评估”,将理论学习成效纳入干部年度考核、党建述职重要内容,通过“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实绩对比”等方式,倒逼学习走深走实。调研中,XX县XX镇干部张某坦言:“现在学习不再是‘交作业’,而是要看能不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这种压力反而让我们更愿学、更会学。”
    二、实践担当:从“敢为”到“善为”的能力跃升之路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担当的意义在于推动发展。调研发现,面对经济回升向好但基础尚不牢固、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的复杂形势,全市干部队伍展现出“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项目建设、民生改善、基层治理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一)在“重大项目攻坚”中锤炼担当之勇
    重大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今年,全市共谋划实施省级重点项目45个、市级重点项目120个,总投资超3000亿元。为推动项目早落地、早见效,各地成立“项目专班”,实行“领导包联+专班推进+限时办结”机制,干部主动下沉一线解决用地、用工、融资等问题。如XX县XX新能源电池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10个月,创下该县重大项目落地新纪录。项目负责人回忆:“前期用地指标紧张,包联的副县长带着我们跑省进市,协调调剂指标;建设期间遇到暴雨,党员干部24小时驻守工地排水抢险,这种‘保姆式’服务让我们信心倍增。”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的68%,超时序进度13个百分点,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2%。
    (二)在“民生痛点破解”中厚植担当之情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各地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升级版,建立“民生需求清单—部门认领清单—办结销号清单”闭环管理。如XX区针对“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组织住建、城管、街道等多部门联合调研,创新“错时共享”模式——利用机关单位、商场停车场夜间空闲时段,向居民开放停车位,新增临时车位2000余个;同时,结合“城市更新”,在3个老旧小区配套建设地下停车场,惠及居民5000余户。调研中,XX社区居民刘大爷感慨:“以前晚上回家找车位要绕3圈,现在下楼就能停,干部们真是把事儿办到了心坎里。”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累计解决民生问题1800余件,群众满意度达92.7%,较去年同期提升3.1个百分点。
    (三)在“基层治理创新”中提升担当之能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干部锻炼的“大熔炉”。面对城乡融合发展、人口结构变化等新挑战,各地探索“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模式,推动干部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如XX街道创新“网格议事会”制度,每个网格由党员、物业、商户、居民代表组成议事会,每月召开一次“板凳会”,协商解决垃圾清运、噪音扰民等问题;同时,推行“干部进网格”机制,要求机关干部每周至少1天到网格报到,直接参与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工作。XX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某介绍:“过去干部下社区多是‘转一圈、拍个照’,现在‘沉下去、融进来’,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拉近了干群关系。今年上半年的网格议事会,我们解决了12件民生小事,居民投诉量同比下降40%。”
    三、问题与不足:高质量发展征程中的“成长烦恼”
    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一)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现象仍存
少数干部存在“为学习而学习”的倾向,满足于“打卡式”读原文、“抄笔记”交任务,对如何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思考不深。如个别乡镇干部在推进乡村振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367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