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创新引领我市煤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科技创新引领我市煤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双碳”目标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评估我市在以科技创新驱动煤电及相关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进展、挑战与机遇,根据市委工作部署,市委政研室于2025年7月组建专题调研组。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调研组由政研室主要负责同志带队,实地走访了XX区、XX旗等重点能源产区,深入XX露天煤矿、XX煤基新材料产业园、XX零碳产业园、XX热电公司等代表性企业和园区,并与市能源局、工信局等相关部门及部分企业家、技术专家进行了座谈交流,对我市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路径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与主要成效:科技创新赋能,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坚实
    近年来,我市坚决扛起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重大政治责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以煤电为核心的传统能源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深度转型,同时前瞻布局新能源产业,构筑了多能互补、协同发展的现代能源产业新体系。全市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已初步构建,成效显著。
    (一)传统能源“蝶变升级”,智能化与洁净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我市并未因资源禀赋而故步自封,而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运用前沿科技对传统煤炭开采和利用方式进行革命性重塑,让“乌金”焕发出绿色生机。
    一是煤炭开采从“汗水经济”迈向“智慧经济”,安全与效率实现双提升。我市作为全区煤矿智能化建设的“主战场”,持续引领和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提档升级。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148座,约占全区的70%,智能化产能高达7亿吨/年,占全区智能化总产能的三分之二。在XX露天煤矿,由300吨级无人驾驶矿用卡车、远程操控的挖掘机和推土机组成的作业编队,已经实现了“采、运、排”全过程的无人化、协同化高效运行,生产效率提升超过10%,同时大幅降低了安全风险。以XX集团与XX公司联合研发的“矿鸿”工业级操作系统为代表的一批自主可控核心技术,正在全市各大矿区推广应用,重塑了煤炭开采的产业肌理。智能化改造不仅是生产工具的革新,更是生产方式和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为我市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煤炭利用从“燃料”为主转向“料用”为先,产业链价值实现倍增。我市依托雄厚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推动煤炭由单一燃料向高端化学品和新材料原料转变,成功打造了从煤制油、煤制气到煤基新材料的完整产业链。位于XX旗的XX煤基新材料产业园,总投资达673亿元、年产300万吨的煤制烯烃项目已全面投产。该项目集成运用了23项国际顶尖和国内领先技术,将煤炭清洁高效地转化为聚丙烯、聚乙烯等高附加值产品,与传统工艺相比,单位产品能耗降低15%以上,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统一.2024年,以我市为核心的XX现代煤化工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标志着我市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方面取得了国家级认可的重大突破。
    (二)新能源产业“换道领跑”,集群化与全链条发展势头强劲
    我市抢抓能源革命的历史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实现了从“一煤独大”向“多能互补”的战略性转变。
    一是“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加速构建,产业集群效应凸显。我市以XX零碳产业园为范本,成功探索出一条从可再生能源发电、绿电制氢、氢能储存应用到新能源汽车制造的闭环式、集群化发展新路径。该园区通过“80%绿电直供+20%电网交易”的创新模式,有效破解了新能源消纳难题。园区内,氢燃料电池重卡穿梭往返,加氢8分钟续航超500公里,实现了真正的零碳运输.2024年,该园区新能源产值突破200亿元,实现翻倍增长;新能源产品出口额超39亿元,同比增长63%,展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国际竞争力.2024年,我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1.3%,对全市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07.7%,已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二是新能源开发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走出绿色发展新路。我市坚持将新能源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修复相结合,创造了显著的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在XX旗的沙漠中,由19.6万块光伏板组成的“骏马图形电站”,不仅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景观,年发电量更达9亿千瓦时,同时通过“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养殖”的立体化模式,使项目区植被覆盖率从不足5%提升至80%以上。横跨XX沙漠的“光伏长城”治沙工程,已实现百万亩级的沙漠复绿,年发绿电数十亿千瓦时,将昔日的“死亡之海”变成了“蓝色电海”和“绿色氧吧”。
    三是新能源装机规模呈爆发式增长,能源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我市新增新能源并网装机突破1000万千瓦,累计装机规模达到2124万千瓦,占全区新能源总装机近六分之一。根据规划,到2025年底,全市新能源并网总规模有望突破5000万千瓦,届时新能源将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一半以上,能源供给的绿色底色将更加鲜明。
    (三)煤电产业“提质增效”,灵活性与节能降耗改造效果显著
    面对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带来的电网调节压力,我市超前部署,大力推动存量煤电机组的“三改联动”,将煤电的角色从传统的主力电源向“基础电源+调峰电源”转变,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新能源大规模消纳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灵活性改造大规模推进,系统调节能力大幅提升。我市制定了详细的煤电灵活性改造行动计划,支持具备条件的燃煤机组通过技术改造增加深度调峰能力。截至2024年中,全市已完成火电灵活性改造1086万千瓦,预计到2025年将全面完成改造任务。改造后,大部分热电机组的最小技术出力可降至额定容量的40-50%,纯凝机组可降至30-35%,显著增强了电网的“弹性”,为风电、光伏等波动性电源的“让路”和消纳创造了巨大空间。以XX热电公司的灵活性改造项目为例,其配套建设的27万千瓦风电项目,每年可输送6.55亿千瓦时清洁电能,节约标准煤超19万吨。
    二是节能降耗改造稳步实施,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我市以降低供电煤耗为核心目标,持续推进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截至2023年底,已累计完成节能降碳改造379.2万千瓦。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市60万千瓦及以上的高参数燃煤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将降至29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进一步接近甚至优于全国先进水平。通过推广应用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等先进技术,我市煤电产业的整体能效正在稳步提升。
    二、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转型之路任重道远
    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技术性和体制性挑战。
    (一)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抗风险能力有待加强。“一煤独大”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煤炭产业及其关联产业仍占全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巨大。这种高度依赖使得我市经济结构较为脆弱,易受煤炭市场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尽管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但其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仍然有限,新旧动能转换尚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任重道远。
    (二)关键核心技术瓶颈亟待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仍需提升。部分关键领域的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一是在煤炭深加工领域,虽然引进了多项先进技术,但高端催化剂、特种新材料等核心环节的自主化率不高,部分煤化工项目受国际油价波动和环保约束影响,盈利空间受到挤压。二是在新能源领域,大规模、低成本的储能技术仍是制约新能源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瓶颈。绿氢的“制、储、运、用”全链条成本依然偏高,商业化应用场景有待拓展。三是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方面,虽然我市具备地质封存的优良条件,但目前仍处于小规模示范阶段,全流程、大规模、低成本的CCUS技术尚未成熟,难以支撑煤电和煤化工产业的深度脱碳。
    (三)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要素保障压力持续加大。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市能源产业,特别是现代煤化工和绿氢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我市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未来更多大型项目的落地,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同时,随着生态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环境容量已成为硬约束,部分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审批和落地面临更大压力。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供给也面临挑战,特别是缺乏既懂传统能源又懂新能源、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四)煤电企业转型经营压力较大,新旧模式融合面临挑战。在新能源的冲击和“双碳”目标的压力下,传统煤电企业面临着利用小时数下降、盈利能力减弱、转型成本高昂等多重压力。实施“三改联动”需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367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