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单位副职领导关于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的研讨发言材料

XX单位副职领导关于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的研讨发言材料
    尊敬的XX书记,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根据中心组的学习安排,今天我有机会在这里,围绕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谈一些个人的初步认识和粗浅体会,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一个汇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这次学习,我通读了《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深受教育和启发。坦率地说,在学习之初,我更多是将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带着一种敬畏感去阅读。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这种感觉逐渐转变为一种思想上的“解渴”和工作上的“解惑”。文选里的一篇篇文章,并非是束之高阁的理论文献,而是贯穿着强烈问题导向、深邃历史眼光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实践指南。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日常所做的具体工作,无论是推动一个项目落地,还是改造一条背街小巷,其背后都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紧密相连。这种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转变,是我这次学习最大的收获。
    一、深化思想认识,在学思践悟中校准工作坐标
    作为一名在区级单位工作的干部,我们常常会感到,自己离宏观经济的顶层设计很远,每天面对的都是具体而微的事务。这种视角有时会让我们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但通过系统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我感到自己的思想坐标得到了重新校准。
    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书中反复强调的“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理念。过去,我们谈发展,可能更多地关注增长速度、投资额度等硬性指标。但在文选中,高质量发展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它关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最终落脚点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跳出单纯的“经济账”,学会算“综合账”和“长远账”。
    比如,前几天中心组学习会议上提到的,要深刻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统一性。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经济是骨架,文化是血肉和灵魂。在我们XX区,推动老工业区转型升级,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命题。我们建设XX历史文化片区,提档升级XX商圈,这也不仅仅是为了拉动消费。这些工作的背后,是重塑城区形象、传承历史文脉、提振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文化使命。当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厚重了,居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强了,自然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和创意,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种发展的韧性和后劲,是单纯追求GDP增速所无法带来的。因此,学习文选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推动的每一项工作,都应该自觉地放到高质量发展这个大棋局中去考量,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实现经济发展与城市文明的同频共振。
    二、反思工作方法,在“实干”二字里淬炼担当成色
    《习近平经济文选》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个道理,我们都要牢记在心。”。书中还多次强调“钉钉子精神”。这不仅是世界观,更是方法论,是对我们工作作风最直接、最朴素的要求。
    结合自身工作进行反思,我感到在“实干”和“钉钉子”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时候,我们可能习惯于开会发文、制定方案,觉得规划得很宏伟、蓝图很漂亮,但在推动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下的功夫还不够“深”和“实”。比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我们出台了不少政策,但有没有真正做到“一竿子插到底”,让每一家企业都感受到政策的温度?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我们提出要打通堵点,但这些“堵点”具体在哪里,是卡在技术转化的哪个环节,还是卡在金融支持的哪个流程上,我们是否都摸得一清二楚?
    学习文选,就是一次深刻的警醒。它告诉我,真正的领导能力,不体现在讲了多少大道理,而体现在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文中所蕴含的系统观念、底线思维、精准施策等科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破解难题的“公开讲话”。比如,书中关于“坚持问题导向”的论述,要求我们不能满足于坐在办公室里看报告,必须深入一线,到项目现场去、到企业车间去、到群众家中去,亲眼看、亲耳听、亲身感受。再比如,书中关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论述,启示我们在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做实“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时,必须厘清边界,政府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营造公平环境,而不是直接下场“包办代替”,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些思想方法,都需要我们在“实干”中去学习、去运用、去深化。
    三、前瞻谋划未来,在学以致用中探索发展新路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站在2025年这个时间节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XX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这里,我谈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建议在工作中树立一种“耐心资本”的思维。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文选教导我们,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当前,全区上下抓招商、上项目的热情很高,这是好事。但我们更要注重项目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是否可以建立一套更科学的评估体系,不仅看眼前的投资额,更看重项目是否符合我区的长远产业规划,是否能带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374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