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单位副职领导关于《习近平经济文选》研讨发言材料(1)

XX单位副职领导关于《习近平经济文选》研讨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的中心组学习会议聚焦于《习近平经济文选》的学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及时的理论学习安排。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结合自己近期的学习和思考,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主要是个人的学习感悟和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希望能与同志们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不当之处,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收录了总书记从2012年11月到2024年12月间的74篇重要文稿,系统展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和科学体系。通读全卷,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这些文稿并非高深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对国计民生的深切关怀、对经济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实践问题的深邃思考。它像一部思想导航仪,为我们拨开纷繁复杂的经济迷雾,指明了新时代经济工作的前进方向。
  一、学深悟透,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思想罗盘
  在学习过程中,我有三个方面的感悟尤为深刻。
  首先,是“人民至上”这一根本立场的再深化。文选中,“人民”是贯穿始终的核心词。无论是强调“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还是部署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等重大战役,都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经济工作千头万绪,但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为人民谋幸福。它纠正了一种潜在的思维偏差,即单纯追求GDP数字的增长,而忽视了增长的质量、分配的公平以及群众的实际感受。衡量我们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的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
  其次,是“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导向的再聚焦。文选系统阐述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不是凭空提出的,而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开出的“药方”。这让我对当前正在推进的经济工作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比如,我们XX省近年来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9.8%,高于规上工业平均增速3.5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因为我们坚持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主动进行新旧动能转换的结果。文选的学习,让我更加坚定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决心和信心。
  最后,是“系统观念”这一科学方法的再领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经济工作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文选通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如,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协同发力;如何平衡好发展与安全,做到在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如何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像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样,也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善于“弹钢琴”,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地方从事具体管理工作的同志来说,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对标反思,审视高质量发展中的现实挑战
  在学思践悟中,我也时常对照文选中的思想和要求,反思我们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挑战。这里我主要谈三个“不匹配”的问题。
  第一个是“政策工具”与“微观主体感受”的不匹配。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工具箱不可谓不丰富。但我在基层调研时偶尔会听到一些企业反映,感觉有些政策“看得见、摸不着”,或者申请流程繁琐、门槛设置不尽合理,导致政策红利传导的“最后一公里”不够通畅。这说明我们的政策设计在精准性和便利性上还有提升空间,如何让宏观政策的“甘霖”更精准地滴灌到最需要的“根系”,是一个需要持续破解的课题。
  第二个是“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的不匹配。我们区域内拥有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资源相对富集。但与此同时,企业特别是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却未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这背后反映出一种“创新孤岛”现象。科研成果停留在论文和实验室里,未能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企业的迫切需求,又难以有效传递给科研机构。这种产学研之间的“壁垒”,制约了“有组织的科研”的效能发挥,也延缓了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步伐。
  第三个是“数据要素潜力”与“价值实现能力”的不匹配。文选高瞻远瞩地将数据确立为新的生产要素。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浪潮席卷而来,各地都在布局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我们XX市也启动了多个数字化改革项目。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海量的数据资源在很多时候仍处于“沉睡”状态。数据产权如何界定、如何进行市场化定价、如何保障跨境安全流动、如何真正赋能传统产业?这些都是亟待突破的“数据困境”。如果我们不能在规则和应用上取得突破,那么数据这个“新石油”就可能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其巨大的价值潜力无法被充分释放。
  三、知行合一,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针对上述反思,我初步思考了三个方面的努力方向,可以说是将学习成果转化为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377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