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同志在XX县民生工作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围绕我分管的交通城建领域,和大家作一个交流发言。这段时间以来,通过下基层调研和直接面对群众,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城市建设和交通管理,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是看道路建了多少公里,高楼起了多少栋,还是看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他们的表情是不是舒展,步履是不是从容,对未来是不是充满信心。
今天,我不谈工作成绩,只想结合近期的一些反思和感悟,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视角,谈谈我在工作中观察到的“痛点”和“堵点”,以及如何更精准、更有人情味地去解决这些问题,把工作真正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去。?
一、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城市品质的“最后一公里”仍需跋涉
过去几年,我们XX县的城市面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宽了,楼高了,公园绿地也多了。这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成绩有目共睹。但当我尝试着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普通市民,一个推着婴儿车的母亲,或是一位腿脚不便的老人,去重新体验这座城市时,我发现了一些在宏大叙事下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城市品质提升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幸福感最直接的来源。
我观察到,一些新建的人行道,走着走着就被一个突兀的电箱、线杆给“腰斩”了,行人不得不绕到非机动车道上,既不方便也不安全。一些沿街的公共座椅,要么常年被暴晒,要么紧邻着垃圾桶,真正能让人歇歇脚的少之又少。还有,我们很多小区的背街小巷,一到晚上就漆黑一片,虽然主干道灯火通明,但居民回家的最后几百米路,却走得提心吊胆。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反映出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规划设计的前瞻性、人性化考量还不够深入,管理维护的精细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我们习惯于从管理者、建设者的角度去思考,画出漂亮的规划图,完成一个个工程节点,却可能忽略了最终使用者——也就是我们老百姓——最真实、最细微的感受。城市建设的初心,是为人服务。如果建成的设施“好看不好用”,甚至“碍事”,那便是对资源的浪费,也是对群众期盼的辜负。
二、从“点线分割”到“系统织网”,交通出行的“无感换乘”尚在路上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如果说主干道是主动脉,那么微循环就是毛细血管。当前,我们面临的交通问题,已经不是单纯修路架桥就能完全解决的了。我感到,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现有的“点”和“线”有效串联起来,编织成一张高效、便捷、舒适的交通“网”。
一个突出的感受是“连接不畅”。比如,新建的大型住宅区,虽然环境优美,但公交线路的覆盖往往滞后,居民入住很久,出行还要依赖私家车或电动车,这无形中加剧了主城区的交通压力。再比如,我们的客运站、商业中心、医院、学校这些关键节点,与公交系统的衔接还不够“丝滑”。群众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可能需要多次换乘,步行距离长,耗时耗力,出行的“综合成本”很高。
另一个痛点是“潮汐拥堵”。每天早晚高峰,学校门口、几个主要路口必然上演“堵车大戏”,这几乎成了规律。这种“潮汐式”的拥堵,说明我们的交通管理手段还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的、动态的疏导策略。停车难、停车乱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在老城区和商业区,有限的停车资源与不断增长的车辆保有量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影响市容和通行效率的一大顽疾。
这些问题表明,我们的交通治理思维需要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谋划”,从关注单一道路的通畅,转向关注整个出行链条的体验。一个理想的交通系统,应该让群众的出行选择更丰富,换乘更“无感”,时间预期更稳定。
三、从“受理答复”到“闭环预防”,群众诉求的“源头治理”亟待加强
在处理群众诉求的过程中,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群众的每一次投诉、每一个建议,都是为我们“免费体检”的机会,是发现城市治理短板最直接的信号。然而,我们目前的诉求处理机制,在“高效”和“治本”上还存在差距。
我注意到,一些问题反复出现,群众反复投诉。比如,同一个路口的红绿灯配时不合理问题,可能这个月有人反映,下个月还有人反映。某个路段的坑洼,可能修复了没多久,一场大雨过后又“旧病复发”。这说明,我们的处理方式更多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层面,缺乏对问题根源的深度剖析和系统性解决。A部门修好了路,B部门来开挖,C部门又来一遍,这种“马路拉链”现象,群众意见很大。
此外,诉求处理的“闭环”意识还不够强。一个诉求从受理到转办,再到承办单位处理、答复,流程上看似完整了,但问题是否真正解决?群众是否真的满意?后续有没有跟踪问效、举一反三?这个“闭环”的后半段,有时是缺失的。我们满足于“已办结”的系统状态,却可能忽视了群众“不满”“不解”的真实心声。这种“程序性回应”而非“实质性解决”的倾向,会慢慢侵蚀政府的公信力。
四、以“绣花功夫”回应民生关切,推动城市治理迈向新阶段的几点思考
面对这些问题,回避不是办法,抱怨更无济于D处。作为分管领导,我深感责任重大,也一直在探索破局之道。在此,我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与同志们共同探讨。
第一,推行“城市体检官”制度,用“脚步”丈量民情。可以借鉴网格化管理的经验,但要赋予新的内涵。不仅仅是管理者去巡查,更要发动社区干部、热心居民、志愿者成为“城市体检官”,定期对责任片区的公共设施、环境卫生、交通秩序进行“地毯式”排查。开发一个简单易用的手机应用,随手拍、随时传,形成一张动态的“城市健康地图”。后台系统对问题进行分类、分级,明确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让城市管理的“神经末梢”真正敏锐起来。
第二,引入“数据驾驶舱”理念,用“算法”优化服务。交通拥堵、公交线路规划等问题,不能再仅仅依靠经验判断。建议与专业机构合作,整合公交刷卡数据、手机信令数据、路口监控视频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379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