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市全市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市教育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发展战略部署,总结我市近年来的教育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并对《XX市建设教育强市三年行动方案》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这是在我市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节点,召开的一次谋划长远、布局未来的重要会议。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市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离退休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和支持XX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深刻把握建设教育强市的时代方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为XX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是教育投入保障持续增强。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全市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2023年达到176.62亿元,近五年累计投入超过379.3亿元。我们严格落实“两个只增不减”的要求,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增长,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增长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办学条件实现跨越式改善。我们聚焦群众“上好学”的期盼,大力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累计投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资金45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80所。仅今年秋季,就有47所新建、改扩建的中小学竣工投用,有效增加了优质学位供给。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斐然,全市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覆盖率达到90%,实现了校园网络“校校通”和“班班通”设施配备率100%,智慧黑板、录播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加速普及,为教育质量的提升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三是教育质量与公平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学前教育普惠水平、义务教育巩固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均保持在XX省前列。通过集团化办学、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等模式,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师资结构不断优化,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核心支撑。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对标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对照人民群众对“好教育”的更高期待,我市教育工作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仍有差距;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深度尚显不足;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仍需深化,破除“五唯”顽瘴痼疾任重道道远;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还需要系统性提高。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站在2025年这个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奋力建设与XX市发展定位相匹配的教育强市。
二、锚定目标,聚焦核心,全面擘画教育强市建设的宏伟蓝图
为系统性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课题,市委、市政府组织编制了《XX市建设教育强市三年行动方案》。这份方案是我市未来三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纲领和路线图,明确了“十大发展行动”和“十大改革专项”等一系列重点任务。其核心目标是:到2027年,基本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指标保持XX省领先,部分领域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以下五个关键着力点。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筑牢教育强市的根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新格局,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将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来抓,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同时,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坚决扭转“重智育、轻德体美劳”的倾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聚焦优质均衡,夯实教育强市的基石。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是教育强市的内在要求。未来三年,我们必须在“优质”和“均衡”两个维度上同时发力。学前教育要突出“普惠提质”,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到2027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0%以上。义务教育要突出“优质均衡”,深化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未来三年,计划新培育30个以上覆盖城乡的优质教育集团,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在集团内、学区内有序流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要突出“多样特色”,在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的同时,鼓励学校在科技、人文、艺术、体育等方面形成办学特色,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力争到2027年,全市优质特色高中在校生占比提升至70%以上。
第三,服务发展大局,彰显教育强市的担当。教育强市建设必须与XX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要紧密对接我市先进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链,对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专业布局进行动态调整。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未来三年,计划重点打造5-8个市级示范性产教融合联合体,建设约15个服务区域支柱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精准对接。要支持市内高校“双一流”建设,集中力量支持优势学科发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使高校成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策源地。同时,要构建覆盖城乡、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建强师资队伍,激活教育强市的第一资源。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一要严管厚爱,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保障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二要系统培养,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健全市、县、校三级教师发展体系,实施新一轮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未来三年,计划培养市级以上领军教育人才超过200名、骨干教师1000名,并面向全国引进50名以上高层次教育人才和创新团队,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局面。三要深化改革,激发队伍内生动力。完善教师评价和职称评聘制度,建立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农村偏远地区教师倾斜的激励机制,让多劳者多得、优绩者优酬,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五,深化改革创新,增强教育强市的内生动力。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破除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建设全市一体化“智慧教育云平台”为牵引,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推广“三个课堂”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跨越时空限制,实现更大范围的共享。要坚定不移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对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体系,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提升XX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三、强化保障,狠抓落实,汇聚建设教育强市的磅礴力量
宏伟的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第一,必须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380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