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省边疆民族地区党风廉政建设历史回顾及经验启示调研报告

XX省边疆民族地区党风廉政建设历史回顾及经验启示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XX省作为我国边疆线最长、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探索形成了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党风廉政建设路径。本报告基于深入调研和系统分析,全面回顾历史进程,总结成功经验,剖析现实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边疆民族地区党风廉政建设的历史脉络与阶段特征
    XX省边疆民族地区党风廉政建设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鲜明阶段。一是2012-2017年夯基筑台期,党的十八大以来,XX省委深刻反思历史教训,痛定思痛,坚决打响正风肃纪反腐攻坚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系列专项治理行动,针对边疆地区特殊环境建立双语宣教机制,制作覆盖汉、彝、白、哈尼、傣、苗等主要民族语言的廉政教育材料,2014-2017年全省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年均增长23.6%,形成有力震慑。二是2018-2022年深化发展期,随着监察体制改革全面推开,XX省在边疆8个州市25个边境县市实现监察全覆盖,创新推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派单制”,将责任具体化、清单化,针对边境贸易、跨境旅游等特色领域建立专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查处一批涉及跨境走私、边贸腐败等重大案件,2019-2021年边疆25县市立案查处案件年均增长15.2%,有效净化政治生态。三是2023年以来全面提升期,XX省全面启动清廉XX建设,实施“十大行动”,形成系统性、整体性党风廉政建设新格局,特别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创新实施“政治监督领航行动”“边疆党建清廉行动”等专项行动,推动清廉建设从重点突破向全域推进、从阶段成果向全面深化转变。
    二、边疆民族地区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做法与显著成效
    (一)突出政治引领,深化政治监督保边疆稳固
    XX省始终把政治监督作为首要任务,围绕“两个维护”深化监督检查。一是建立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情况“回头看”机制,2024年在边疆地区开展政治督查47次,推动整改各类问题386项,确保党中央声音在边疆地区传达到位、落实到位。二是紧扣边疆特色开展专项监督,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边疆稳定等纳入政治监督重点,2024年查处影响民族团结相关问题23件,严肃查处破坏民族团结、危害边疆稳定的违纪违法行为。三是创新监督方式方法,在边境一线建立“流动监督哨”,利用边民赶集、节庆活动等时机开展监督检查,建成覆盖4060公里边境线的智慧监督网络,实现对边境管控、跨境贸易等重点领域实时监督,有力维护了边疆安全稳定大局。
    (二)完善监督体系,构建全覆盖监督网络
    XX省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监督体系。一是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向基层延伸,在全国率先实现州县乡三级监察全覆盖,边疆25个县市监察委员会于2020年全部成立,针对边疆地区监督力量薄弱问题,创新实施“片区协作”模式,整合5个片区监督资源,2024年通过片区协作查处案件431件。二是构建立体化监督网络,建立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财会等监督协同机制,形成监督合力,2024年通过“捆绑式”监督发现基层微腐败问题1274个,挽回经济损失1.2亿元,监督质效显著提升。三是强化基层监督力量,在8个边疆州市设立监察联络站127个,选聘监察联络员2300余名,建立双语监督员队伍,培养一批既精通民族语言又熟悉党纪国法的复合型监督人才,有效解决了监督“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持续正风肃纪,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XX省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持续深化正风肃纪。一是锲而不舍纠治“四风”,2024年全省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256起,处理1563人,其中边疆地区占比达32.4%,深化违规吃喝专项整治,严肃查处隐形变异“四风”问题,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强烈信号。二是聚焦重点领域深化治理,针对边境贸易、惠民补贴、林草资源管理等重点领域,2024年查处腐败问题887件,涉案金额3.2亿元,开展边境口岸专项治理,查处“灰色通关”问题67起,有力维护边境贸易秩序。三是严厉打击跨境腐败,建立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周边国家反腐败合作机制,2023年以来协助追回外逃人员12名,追缴赃款2.3亿元,在中老铁路、中缅油气管道等重大项目中嵌入廉洁监督机制,确保项目建设风清气正。
    (四)创新廉政教育,培育浓厚清廉文化氛围
    XX省因地制宜开展廉政教育,着力培育清廉文化。一是打造特色宣教品牌,建成省级警示教育基地12个,其中边疆地区4个,编印《违纪违法干部忏悔录》等教材27种,制作藏汉、傣汉等双语版本18种,实现民族语言全覆盖。二是开展沉浸式廉政教育,创作《清风边关》《廉洁花开》等民族语言廉政剧目,深入边境村寨巡演,2024年受众达40万人次,建设跨境廉洁文化长廊,在重要口岸、界碑等地设置廉政文化标识200余处。三是创新教育载体,推广“马背上的廉政课堂”“流动廉政宣传车”等特色做法,实现牧区、山区、边境地区教育全覆盖,开发“廉洁XX”手机APP,提供多语种廉政教育资源,注册用户达35万人,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廉政教育格局。
    (五)系统推进清廉建设,构建长效治理机制
    XX省统筹推进清廉XX建设,探索形成具有边疆特色的清廉建设模式。一是系统推进“十大行动”,2023年以来全面实施清廉XX建设“十大行动”,在边疆地区重点推进“边疆党建清廉行动”“民族团结清廉行动”等特色项目,建成清廉村寨500个、清廉学校200所、清廉医院150家,清廉建设实现全域覆盖。二是探索跨境廉洁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廉洁丝绸之路建设,与周边国家地方政府签署反腐败合作协议15份,在XX自贸试验区设立廉洁示范区,建立中缅、中越、中老边境廉政执法协作机制,形成跨境反腐新格局。三是强化数字赋能监督,建设边疆地区监督执纪大数据平台,整合边贸通关、惠民资金、生态补偿等12类数据,实现对权力运行智能监督,2024年通过大数据比对发现问题线索3200余条,查实率达76.8%,推动监督插上科技翅膀。
    三、边疆民族地区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特殊地理环境对监督执纪形成制约
    边疆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复杂,给监督执纪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一是监督半径过大,XX省边境线长4060公里,部分县辖区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监督检查成本高、效率低,一些偏远地区存在监督盲区。二是气候条件恶劣,部分高海拔边境地区年均气温在零度以下,全年有效工作日不足200天,严重影响监督检查正常开展。三是跨境监管复杂,25个边境县中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境外意识形态渗透风险持续存在,跨境腐败案件调查取证难度大,国际司法协助机制有待完善。四是民族语言障碍,部分边疆地区群众主要使用民族语言,汉语普及程度不高,影响监督执纪工作有效开展,双语监督人才严重不足。
    (二)体制机制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边疆民族地区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影响监督执纪效能。一是基层监督力量薄弱,边疆州市乡镇纪委平均仅2.3人,部分村级监督员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素养不足,难以适应新时代监督执纪要求。二是“熟人社会”特征明显,部分县市干部群众相互熟悉,人情关系复杂,2024年查处案件中涉及亲属关联的占比达31%,给监督执纪带来阻力。三是跨境腐败治理协调机制不健全,边贸领域“灰色通关”现象时有发生,缺乏有效统一的执法标准和协调机制。四是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部分县市仍依赖人工台账管理,监督手段相对落后,智慧监督覆盖面有待扩大。五是监督执纪精准性有待提升,2024年查处案件中因政策界限不清导致定性偏差的占8.7%,需要进一步提高执纪水平。
    (三)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较大挑战
    边疆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制约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发展。一是双语监督人才匮乏,既通晓民族语言又熟悉党纪国法的复合型干部严重不足,目前缺口达37%,影响监督执纪工作在民族地区有效开展。二是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工作条件艰苦、待遇相对较低,许多优秀干部调离边疆地区,队伍稳定性差。三是教育培训资源不足,边疆地区缺乏高质量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干部能力素质提升渠道有限。四是激励保障机制不完善,边疆岗位津贴标准偏低,职业发展空间相对狭窄,影响人才积极性。五是年龄结构不合理,部分地区监督执纪队伍老龄化严重,年轻干部比例偏低,缺乏创新活力。
    四、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建议
    (一)完善政治监督机制,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边疆地区落地见效
建立健全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政治监督体系。一是构建“清单+台账+督导”闭环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382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