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把握理论和实践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把握理论和实践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新质生产力,反复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这些重要论述为立足国情更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断,要求在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意义与发展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客观实际、尊重区域发展规律,扎扎实实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这一科学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经验相结合,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动力机制和演进规律的认识。
    先看国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加剧态势相互交织。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成为一个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再看国内,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特别是要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不平衡不充分,既体现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又体现为不同地区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必须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立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用好“因地制宜”这一科学方法。遵循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分异规律,各地按自身产业基础与科技水平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能够更充分挖掘自身发展潜力,进而推动城乡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提升,逐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能实现现阶段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实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上要求生产关系进行适应性调整与变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需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求各地立足自身发展基础、排查薄弱环节、梳理堵点卡点、采取有效措施,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结合起来,形成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合力,进一步塑造发展动能、激发经济活力。
    深刻理解理论基础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识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必须充分认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意蕴,深刻理解其理论基础。
    一是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要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即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条件下的矛盾也各有特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存在差异,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侧重点也不同,这些差异共同构成了矛盾的特殊性。各地需具体分析和研究相关产业结构、市场需求、技术水平,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解决发展面临的瓶颈和问题。
    二是体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化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的高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因地制宜”体现出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要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不能“一刀切”,不能搞“运动式”蛮干,必须立足各地的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生态承载力等客观实际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强调发展的特殊性、自主性和自立性,也强调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和灵活性,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直接应用。
    三是体现经济学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差异,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服务,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贸易利益的最大化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如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地区,在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各地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内容从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传统要素拓展至新质要素,而“因地制宜”是比较优势理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延伸,通过识别区域传统优势与新质要素的结合点,向以新质要素为中心的优化组合跃升。
    四是体现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强调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的和谐、均衡发展,如区域间的产业互补、资源合理分配、基础设施共享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在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基础上,将国土空间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推动各区域根据自身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进行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各地需将自身的发展置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中,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与周边地区实现产业对接和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发展态势。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充分把握实践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产业发展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383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