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在*公司这个我们*市制造业的排头兵企业里,共同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这不仅是一次理论学习,更是一场思想动员;不仅是对党中央战略部署的再对标,更是结合我们制造业企业实际,探索如何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践研讨。
我想,在座的许多同志,特别是常年奋战在生产经营一线的党员干部们,或许会思考:全面从严治党,这个听起来宏大的政治议题,与我们车间里机器的轰鸣、与我们研发中心的数据、与我们市场上的订单,究竟有何直接关联?它如何为我们企业的发展注入实实在在的动力?今天,我愿与大家一道,深入探讨这个关乎党的事业长盛不衰,也关乎我们企业行稳致远的根本性问题。
一、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意义——党的生命线与企业的发展之源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这番话语,振聋发聩,拉开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序幕。为什么要“全面从严”?因为这是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毛泽东同志在“窑洞对”中给出了第一个答案,那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那就是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就是推进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它如同人体的免疫系统,不断清除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我们党始终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那么,这一党的“生命线工程”,如何成为企业的“发展源动力”?我认为,二者在底层逻辑上是高度统一的。全面从严治党,锻造的是纪律严明、步调一致、能打硬仗的组织。而一个现代化的制造企业,要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所需要的恰恰也是这样一种组织。
第一,全面从严治党锻造的“纪律性”,是保障企业高质量生产的“生命线”。制造业的根基是质量,质量的保障是标准,标准的执行靠纪律。生产线上的任何一个疏忽、任何一次违规操作,都可能导致产品质量的重大瑕疵,甚至引发安全生产事故。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讲规矩、守纪律,这种纪律意识会自然而然地渗透到生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当我们强调党纪的刚性约束时,也在无形中强化了工艺纪律、安全纪律、质量纪律。一个在政治上守纪律、讲规矩的团队,在生产经营中也必然是一个令行禁止、精益求精的团队。
第二,全面从严治党塑造的“战斗力”,是驱动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的“发动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制造业的竞争,早已不是单纯的规模和成本之争,而是技术、品牌和产业链的综合角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开拓新兴市场,哪一项不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需要一支有信仰、有担当、敢于冲锋陷阵的队伍。全面从严治党,通过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正是要打造这样一支“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先锋队。这支队伍,在企业里就是我们的党员技术骨干、党员销售尖兵、党员管理中坚。
第三,全面从严治党营造的“清廉风”,是筑牢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根基的“压舱石”。一个企业如果内部管理混乱,采购、销售、财务等关键岗位存在“寻租”空间,那么它的成本就会无形中增加,创新动力就会被侵蚀,市场信誉就会受损。这就像一艘船,无论外表多么光鲜,只要船体内部有了蛀虫,就终有倾覆的危险。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在党内形成强大震慑,将这种清廉文化延伸到企业治理中,就是要构建一套严密的内部监督和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健全制度、堵塞漏洞、强化审计,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杜绝“跑冒滴漏”,确保企业的每一分投入都用在刀刃上,营造风清气正的经营环境,从而将清廉的政治生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我们*公司自身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回顾近三年的发展历程,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全球供应链重构、原材料价格波动、市场需求结构深刻调整。但我们依然实现了逆势增长。根据公司经营数据显示,我们的主营业务收入从2022年的28.5亿元,稳步增长到2023年的31.2亿元,并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成功突破了34.5亿元大关。产量方面,核心产品的年产量从80万台套提升至近100万台套。更为可贵的是,在成本压力普遍增大的宏观背景下,我们的整体利润率从2022年的8.2%提升到了2024年的9.5%。这些成绩的背后,除了全体员工的辛勤付出,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内化为“从严治企”的行动自觉,从而激发了整个组织的强大内生动力。
二、回顾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从历史性成就中汲取发展自信与前行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这场伟大的自我革命,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
我们深刻感受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加坚强有力。通过确立“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这种高度的组织性和向心力,是我们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在企业层面,这种引领作用体现为发展方向的正确把握。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响应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绿色发展战略,我们才能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精准布局新能源部件、智能制造等新赛道,抢占了市场先机。
我们深刻感受到,党内政治生态发生了根本性好转。从出台纪律规定,到“打虎”、“拍蝇”、“猎狐”三管齐下,再到持续深化政治巡视,一套自我净化的制度体系日益完善。党内讲政治、讲规矩、讲担当的氛围日益浓厚。在*公司,我们同样感受到了这股清风正气。过去可能存在的一些“圈子文化”“好人主义”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现在,干部的选拔任用更加注重实绩和群众公认,资源的分配更加倾向于能创造价值的创新项目和一线团队。这种风清气正的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我们深刻感受到,党的组织优势和群众路线得到了充分彰显。新时代十年,我们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凸显。在企业内部,我们同样尝到了甜头。我们持续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技术攻关小组”等活动,不再是贴标签、喊口号,而是真正与生产经营的难点、痛点相结合。譬如,在我们推进“*智能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中,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和调试难题,公司党委牵头成立了由15名党员骨干组成的临时党支部。他们连续奋战三个月,吃住在车间,逐一攻克了30多项技术难题,最终使该生产线的自动化率提升了40%,产品一次合格率达到了99.7%,每年可为公司节约成本超过800万元。这就是党组织战斗力的最直接体现!这就是把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这十年的变革告诉我们,全面从严治党不是发展的“紧箍咒”,而是发展的“安全带”和“助推器”。它不仅没有束缚我们的手脚,反而通过净化环境、激发斗志、凝聚力量,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扫清了障碍、注入了强大动能。我们必须把这些宝贵经验总结好、运用好,以更大的历史自信和战略定力,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三、擘画新征程行动蓝图——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对于我们*公司而言,要实现打造“百年企业、行业标杆”的宏伟目标,关键也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坚实的政治保证。
第一,必须在“政治引领”上达到新高度,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
企业发展千头万绪,但方向不能偏。我们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和加强党对企业的全面领导。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通过制度化、具体化的方式落到实处。首先,要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确保符合条件的党委班子成员通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确保党委在企业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决策中的前置研究讨论程序得到刚性执行。对于公司的发展战略、重大投资、重要人事任免等核心议题,必须先经过党委会的集体研究把关。其次,要建立健全“第一议题”制度,第一时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从中找方向、找思路、找机遇。譬如,党中央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就要在党委会层面专题研究,如何推动我们的生产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如何加大对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投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发展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同频共振。
第二,必须在“组织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把党支部建成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力量来自组织,企业活力的源泉也在于一线。我们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党建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一是要优化支部设置。探索“支部建在产线上、建在项目上、建在供应链上”的模式,让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生产经营的最前沿。在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383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