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政府办干部关于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心得体会
近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正式出版发行,这对于我们每一位身处基层、服务一线的干部来说,不啻为一场思想上的“及时雨”。捧读这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我的内心百感交集,既有豁然开朗的欣喜,更有重任在肩的思考。这部著作系统收录了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我们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伟大实践中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学习的过程,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思想的“充电”与行动的“加油”。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岗位和感悟,谈几点不成熟的体会。
一、“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常学常新中感悟思想伟力,校准忠诚“定盘星”?
初读第五卷,最直观的感受是“新”。这种新,不仅体现在时间维度上,它收录的是从2022年5月到2024年12月这一关键时期的重要著作,更体现在其思想的深邃与理论的创新上。它不是过往理论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的最新回答。书中关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等系统论述,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党所推进的伟大事业,始终有科学理论作为行动指南,这种理论是发展的、开放的,是与时俱进的。
作为一名在区政府办公室工作的干部,日常工作纷繁复杂,有时容易陷入事务主义的窠臼,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习第五卷,就像是登高望远,帮助我从琐碎的事务中抬起头来,看清前进的方向。它让我明白,对党忠诚,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忠诚,首先体现在思想上的高度认同和行动上的坚决追随。通过学习,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背后的深远考量和战略意图。比如,书中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论述,让我不再仅仅将之理解为经济数据的增长,而是更深层次地思考我们XX区在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具体路径,思考如何将宏观的战略蓝图,转化为本地切实可行的“施工图”。这种思想上的对标对表,让我在工作中有了更强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中的“定盘星”也校得更准、更稳了。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深思细悟中汲取创新智慧,激活发展“动力源”
第五卷通篇贯穿着一种强烈的创新精神。无论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精妙布局,还是“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前瞻谋划,都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非凡的理论勇气和创新智慧。这种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源于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洞察,源于对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
反思自身,我们基层干部有时会习惯于路径依赖,习惯于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工作的创造性、主动性还有待提升。学习第五卷,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头脑风暴”。它激励我必须跳出思维定势,敢于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去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例如,在协助分管领导推进XX区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过去可能更多地关注招引了多少家企业、建设了多少物理空间。但学习了书中的新理念后,我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如何为本地传统企业插上“数字的翅膀”?如何营造一个更有利于创新要素集聚的软环境?这些思考,促使我主动去研究前沿政策、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向领导提出更具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建议。我想,这种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新思路、推动发展新举措的过程,正是理论学习最宝贵的价值所在。它如同一股源头活水,不断为我们的工作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一枝一叶总关情”,在知行合一中厚植为民情怀,夯实治理“基本盘”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第五卷中关于“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筑牢社会和谐稳定基础”的论述,让我倍感亲切,也深感责任重大。作为一名直接服务于基层的干部,我深知,国家治理的宏大叙事,最终要落实在社区的网格里、群众的口碑中。书中的字里行间,充盈着深厚的人民情怀,始终将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最高位置。这让我深刻地领悟到,我们的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是人民。
这种感悟,在实践中尤为真切。前段时间,我参与协调处理一个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矛盾。起初,工作推进得并不顺利,高低楼层居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384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