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质量强市工作汇报材料
2022年以来,*市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质量强市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夯实质量基础,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全力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激情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精彩篇章。
一、深化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制造业质量提升,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持续建设省市示范智能车间和工厂,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500个以上,新增智能工厂(车间)35家,诊断服务200家企业。加强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新增***级质量信用企业35家以上,培育企业争创******级及*********级质量信用等级。推荐培育制造业质量管理标杆,发挥标杆企业引领作用,推动制造业企业管理创新和质量提升。推动工程建设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建设工程质量提升,督促施工企业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争先创优,加强创建优质工程、省级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工法管理,强化过程创建和验收环节质量把控。积极创建部省市级“平安百年品质工程”,按计划组织开展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开展水利建设质量提升行动,提升省重点水利工程质量评定优良率。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推进“两业”融合创新集群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进一步整合创新要素,优化功能配置,争创一批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做好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年度复核及新增认定工作。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两业”融合标杆引领典型和创新集群,积极争创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立足生产性服务业九大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价值高的领军企业,做好领军企业和技术先进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复核奖励及申报认定工作,积极推荐企业申报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领军企业。
二、增强企业质量发展能力。激发质量创新活力,推进实施“质量赋能伙伴计划”,新增质量创新联合体1个,开展行业质量比对和质量共性问题攻关。围绕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发展需要,重点聚焦省、市重点产业链,推动标准规范对接、质量品牌共建。遴选瞪羚企业35家左右、认定独角兽培育企业15家左右,有效高企数达到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数达1300家。加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力度,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7家,实施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工程,力争实施1个省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实施省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打造高价值区域品牌,贯彻落实《“*制造”品牌认证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围绕我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高端日用消费品,持续开展“*制造”品牌认证,其中终端产品比例不低于70%。围绕我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内的骨干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优秀企业,加强“*精品”品牌培育,争取在农业、服务业及建筑工程领域实现新突破。建立质量标杆持续激励机制,持续推进*省省长质量奖、*市市长质量奖及*市质量奖的梯次培育工作。深化品牌产品推广,深入落实《深化“*制造”品牌认证企业产品推广工作的若干措施》,组织企业参与510中国品牌日、国际精英创业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苏作馆、五五购物节、双12*购物节、传媒之夜、创赢未来等各类线上线下平台活动,对“*制造”“*精品”品牌认证企业产品进行专项推介或展示。开展“*制造”“*精品”品牌认证工作宣传,更大力度提升品牌的认可度。发挥质量基础建设支撑作用,发挥*市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中心作用,加强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的标准化支撑,探索建立中德标准化协作交流中心。针对企业质量短板和弱项,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企业质量提升专项活动。培育特色鲜明、质量可靠、效益良好的产业集聚区。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开展绿色产品认证服务“双碳”行动,绿色产品认证证书数年新增5张以上,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年新增6张以上,节能产品认证证书年新增3张以上。鼓励有条件的认证机构积极申报绿色产品认证资质。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工作,增加绿色建材产品供给,推动建材工业与建筑业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加强质量人才培养,全力打响“人到*才有为,才聚*更幸福”工作品牌,大力实施“娄东工匠”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健全全链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开展“项目制培训”,锻造现代产业工人队伍。积极组织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创新活动,鼓励职工为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水平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组织参加质量提升微创新成果竞赛。深化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力争全市85%规模以上企业、60%中小微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完善基础培训、提高培训培养机制,组织开展线上线下首席质量官培训班。
三、提升质量治理效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公平竞争政策,有效发挥全市公平竞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53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