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得粗心“真面目” 方得计算好习惯——教学研讨会交流发言材料(全文1650字)

识得粗心“真面目” 方得计算好习惯——教学研讨会交流发言材料

   学生平时做数学计算时总是错误百出,问及原因,得到的答案往往就是“我太粗心了”。简单一句话,避重就轻,不仅掩盖了导致错误的真正原因,还让孩子轻易原谅自己,忽视实质的问题,反而无法找到真正的原因。粗心是做错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四个方面才是导致学生错题的幕后“真凶”。
   一、孩子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
   实践表明,一道题目,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基本上接触的都是新知识,他们更需要多加练习增加熟练程度,从而减少错误率,当然,也并不提倡题海战术。
   二、孩子对知识的基本概念不清楚
   还有一些题目,学生们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2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并未深究。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学生通常本能地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
   例如:在学习运用运算定律简算时,很多学生就分不清楚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在计算25×125×16时,往往把算式变形成:25×(8+8)×125=25×8+8×125。尽管错得很离谱,但是很多人都不自知,无论如何检查都找不到错误。
   三、孩子的习惯有问题
   很多孩子写作业不认真、不检查、不喜欢打草稿、不肯写步骤等,也都是习惯的问题。还有书写习惯等,也会导致一些粗心问题。还有的孩子做题喜欢跳步骤,不但容易错,还会导致按步得分时得不到前半部分应该能得到的分。
四、孩子做题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54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