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在一起
文/崔珍淑
五一假期我们三人又小聚了一下。
山丹是蒙古族,杨晓慧是回族我是朝鲜族。三个不同民族的我们是发小又是同学,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在一起 。上小学时我们班级一共四十二名学生汉族二十六人蒙古族十四人。我们仨每天一起走在上学、放学 的路上 ,回到家又是玩伴 ,其亲密度和彼此的默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是无声表达的意会。这次见面无非也是一通感慨,感慨我们的笑容有了褶皱的层叠美,岁月无情收割了我们童稚笑脸、懵懂花季、激情青春。一步一步为人妇为人母。老去的我们因着有曾经的我们,而年轻着心的年轻。容颜迟暮却增添了岁月赠予的从容。
毕业后, 山丹嫁给了巴图他们有一个儿子叫满都拉。巴图的意思是结实,满都拉是太阳、月亮。
杨晓慧和马金山组织了家庭,他们有一个女儿在大连工作。
我们各自在自己的生活里牵挂彼此,守望相助,居然很奇怪这样不同民族的三个人,友谊却深厚着新鲜,如同修竹,节节高升,绿意葱茏。
我喝的第一杯奶茶是山丹妈妈亲自熬煮的,吃的第一块奶豆腐是山丹给的。
儿时一起玩耍,一天山丹带来一块奶豆腐,要分给我们俩吃,可她怎么掰也掰不开。我边咽口水边问她这东西好吃吗?她说:“好吃,可好吃了!越嚼越香”。可是就是掰不下来。把我急的,馋虫的力量也真是无比的强大的,口水在嘴里浪打浪哪 ,可她还在哪咬着牙脸憋的蒙古人的游牧红通红使劲的掰哪。把我急的,吞咽下涌上来的巨浪口水,一把抓过她的手对着奶豆腐吭哧一口咬下去,还好大板牙差点没硌掉了 。咬下一大半, 把腮帮子塞的要撑破了似的。我在嘴里软化着奶豆腐酸里的香甜。没容我咀嚼,山丹哇的一声嚎啕起来,鼻涕挂在嘴唇上,狠狠的把一小丁点奶豆腐塞到我手里,“给你吧,都给你我不要了”。
切,还不要了,不要拉倒。可是我也不敢要啊她都哭了。回头我就塞给了晓慧,“她不要了,你吃吧”。晓慧拿着奶豆腐咧着嘴不知所措 ,不知道她是要哭还是想笑。这破奶豆腐!
看山丹哭起来没完 ,我把嘴里变形的奶豆腐吐到手上,递给她:“给你,还你,不和你好了啊!破奶豆腐还哭了”。
山丹:“不好了,不和你玩了,你都吃了谁还要啊”。
我心里嘀咕着“切,不要啊!是你不要的,急忙把奶豆腐塞到嘴里,体味着越嚼越香,酸里的奶香,美味啊!好吃!”
一块奶豆腐让我们三安静了大半天。谁也不和谁好了。
第二天,我拿了三块妈妈亲手熬制的大米糖,焦糖色黑黑的很粘。走到我们经常见面的地方,大声吆喝着:“卖狗肉嘞今天不买明天就臭拉!卖大米糖嘞,今天不买,一会儿就化了!谁买我就跟谁好喽”。不一会晓慧手里拿着一张比她脸都大的她妈妈做的回族油香,蹦跳着跑了过来。掰开一块给我,那油香阳光下的油星,闪闪的,像我们的眼睛。
那边山丹在往我们这边一步一步蹭哪,手里拿着一个纸包,晓慧把手里的油香又掰了一半,冲着山丹大声说:“快点地,给你的。”山丹接过油香打开她手里拿的纸包,里面是蒙古族的炒米。我们对着纸包你一口我一口开吃啦!我把大米糖给了她们。我们边吃边开始玩过家家。
正开心地玩着,山丹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手里拿着一颗乳牙,是我给的大米糖把她活动的牙给粘下来了!
山丹家一进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幅对着门的成吉思汗画像,那时我只听她说这老头厉害是他们的保护神。
把她送回家阿姨一再哄山丹说:“没事没事,这样掉下来挺好的,还不疼,长出来的新牙会有大米糖的甜味”。听阿姨说完 我在心里咯噔一下一个劲的嘀咕:“长出来的新牙如果有大米糖的甜味,会不会也是大米糖黑黄色的啊”。只是心里偷偷的犯嘀咕 没敢吱声,牙掉都把我吓够呛了,可别是焦糖色的吧。
我教她们俩说的第一句朝鲜族话是骂人的(妖娜魔噶西娜)——你这个死丫头”她们学会了我们就互相边笑边骂着玩。我学会的第一句蒙语也是骂人的话(捏捏葛恼笋)。多奇怪,为什么骂人的话这么好学切记忆也深刻的不需要刻意牢记哪!
去晓慧家她们家水缸盖上总放着一个供不是回族的来客喝水的杯子。
知道回族人不吃猪肉,可我不明白那么香的排骨,猪肉做的锅包肉她们为什么不吃,就是吃了能怎样哪!
我故意将妈妈做的锅包肉带出来一块馋小慧,可她居然一点都不馋的样子,很好奇她怎么会不馋哪?要是我一定会馋的偷摸咽口水的啊!
直到后来长大读书,读毛泽东领导红军即将进入宁夏时 ,居然把猪全部杀掉了。我才懂得那是回族民族信仰。规避禁忌是对他们的尊重。打那以后遇到让晓慧尴尬的场面,比如同学聚餐啊,她面前要是有纯猪肉的菜肴,我都会挪开,换成不是很忌讳的青菜放在她面前。
记得有次我去市场买了猪肉然后想去一位回民开的皓月肉店买点牛肉,到了店门口想到他们民族禁忌,随手把猪肉放在了门外门口我目视所及的地方。为此还得到店老板回馈的尊重的赞誉。他说:“这谁的啊,这也太讲究了”。
因为有晓慧这样的回民玩伴,才更加注重细节,也更加尊重了解这个民族。
晓慧家的门上悬挂着清箴言,类似于一种祝福语出入平安的意思。
我家一进门是很小很小的厨房,然后是一个类似榻榻米的拉门,拉门里面是很大很大一铺炕,她们俩来我家玩只能在炕上玩。就像朝鲜族服饰,上衣小裙子大,居住也是比例不协调着民族的协调——厨房小,炕占了房子的大部分。
妈妈做的辣白菜她们都喜欢吃。
春节前,我们一起和爸爸妈妈做打糕。一个木头墩子掏空心后,把蒸好的糯米放入其中,父亲拿起一个木制的锤子,一下一下砸在糯米上,每砸一下,母亲就用手沾上点水,在父亲砸下去的间隙翻腾一下粘成一团的米。每到母亲的手伸进去的那一刻,站在旁边的我就会条件反射一样,哆嗦一下心揪成满是爱的褶皱的心包,手捂住嘴不让自己因担心爸爸的木锤砸到母亲的手而尖叫出声来。那只是我发自内心最纯朴的自然却无知的担心而已。爸爸妈妈的哪种默契是共同生活十几年,习惯成自然的和谐韵律的体现。
白白的打糕撒上豆面沾着白糖,那时是稀有食物,过年也不一定能吃上的(计划经济时代,朝鲜族享受国家政策每人每月多给三斤大米回族每人每月多领一斤油蒙古族是炒米)自然也是我向她们俩炫耀的资本。分享也满足了我的自豪感。我们追逐嬉戏着 满院子撒欢,你推我一下我抓你一把,语无伦次嘲笑对方嘴唇上方粘满了打糕的豆面, 像长了胡子。
我们在一起,我中有你她中有我你中有她 。不同的风俗迥异的习惯,即让彼此吸引又保持着尺度,或许正因如此的相同与不同,构筑的友谊才更为长久吧!
这友谊像哈达的洁白送出吉祥祝福,像草原的生机盎然勃勃。像山丹花的花语团结,硕果累累。像伊斯兰教《古兰经》箴言:爱人如爱己才是真信士。
我们彼此欣赏信任,彼此鼓励。
像桔梗谣的朴素像长鼓舞的飘逸洒脱,如同金达莱花语长长久久。
如今我们每个人都传承了妈妈的厨艺,偶尔家庭轮流小聚,会各显身手来诠释“民以食为天”的恒古真理。
岁月静好。我们三拥抱在一起的组合,造型宛如伫立旷野的敖包,风霜雪雨中带着神的旨意,送出祝福:好人平安!
这个世界本就没有神,当平凡做到极致,神祇就降临了!如同我们平凡的友谊,护佑陪伴着我们的人生 !
读了我的故事,你想加入我们吗?来我的家乡吧——内蒙古兴安盟——金达莱醉在奶香里自由开放的无际草原。
深厚纯朴现代时尚包容且独立的广袤土地——独立着各民族的风采,包容着各民族的独立。
我们在一起!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73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