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把散文写得精短
作者 | 冯恩昌
本来这是一个老话题,绝大多数散文作者,心里都明白散文不能写得太长,要以精短散文为主,文学史上写的好的散文,都不是很长,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只有1200字,杨朔的《香山红叶》也不过2000余字,刘半农的《老农》,写了中国农民的形象这个大主题,用了几百字。翻阅大量散文书籍,回忆报刊上发表的散文,长篇者极少。那么我为啥要谈及把散文写精短这个话题。一是现在在网络上发表的散文,长的太多太多,有的竟达洋洋万言,东扯葫芦西扯瓢,离题远了甚至收不回来,让人读起来非常吃力:二是写作不精辟,语言松松垮垮,只是把事件记录下来,不讲文字的生动凝练,通篇很少精句。还有一些作者,在采用体裁上混绕不清,写故事还是写散文,以文学的形式还是只做记录,是小说还是散文,界线都不清楚。这样写作不是不可以,但以从事文学创作的要求相差很远,只是表达思想和传情而已。我要说的是以文学观点谈散文。也就是说,在创作中怎样把散文写的精短,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节约阅文时间,获得宝贵收获。
我从80年代,集中力量写散文,写的数量很多,已出版散文集16部。我写的散文,多数是文学散文,其他写老人、写家庭生活、写农家吃喝、写养生,也发表过上千篇,不过值得研究和重视的应是文学散文。这种体裁,要求严格,意义深远,写好能成为美文。我写散文,大的范围是乡情,主要内容是家乡,突出写家乡的新貌、乡俗、在党的政策感召下农家的变化,光农家小院为名就写过三四十篇,写农家小院生活的上千篇,如写过《故家小院》《花木小院》《青石小院》《故乡那个扁豆小院》《二叔的葫芦小院》等,写家乡写小院,几乎每篇都突出了浓浓乡情。八九十年代,我的散文主要发表园地,天津《散文》和《山东文学》《青岛文学》,《散文》杂志曾把我当做骨干,主编石英亲自为我处理稿件,《蚕姑》《蚕乡春情》《瓜棚甜趣》《老农的野餐》《旋转的山乡》等30多篇,发表后在全国有影响。

写文学散文,要在深入生活中,仔细研究选材定题,小题不能定大,大题不能定小,要量材定题,构思出合适结构之后,再考虑语言的生动,情节的仔细。90年代,有那么两年我在六一儿童节为《人民日报》写过两篇儿童散文,《金色的榆钱儿》发表在副刊头条,《小蚕姑》发在同版臧克家文章下面,两篇文都很精短,都在800多字上。我觉得写的两件事,都是儿童生活的片段,情节都不复杂,也都不是很大的主题,只要写得生动有味,又有情趣,打动了孩子的心灵,散文就算写得好。如《金色的榆钱儿》中的一段,我这样写:奶奶用线把榆钱穿起来,戴在我的脖子上,笑着逗我:“瞧啊,俺玲玲有金项链了!”我戴着这金项链,在院子里走来走去,觉得确实美了许多,不过我知道穷人家的孩子,才佩戴榆钱项链,我戴够了,就把它摘下来,一片片地嚼着吃,甜甜脆脆的挺有滋味。这一段生动地描写,让孩子适应农家的艰苦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
散文的长短加写作技巧,决定散文的高质量。用几百字就能写出精神来的短散文,拉长到几千字,就不能写凝练,突出主要的思想。我觉得有了素材之后,要量体裁衣,决定大小和长短。我写过一篇短散文《柿子煎饼》,写前经仔细琢磨,一要必须写短,长了无话可说,文不集中,读着没劲,;二要写出怎么摊柿子煎饼,这是文章的重点,必须把细节写好,写得感人,这一段写不好,文章就失败了,因而多用功夫,写得精美:三要写出柿子煎饼的美味、优越性,吸引人们爱吃。这三点掌握好了,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来,就写成功了。我写的这篇散文,共有450个字,结果1995年10月11日在《中国食品报》副刊发表了,后又加工修改一次,也不过600余字,在《农民日报》副刊《茶坊》登了出来。故写散文,我认为必须考虑长短,定得适当是成功的基础。

把散文写得精美,长短定好之后,还有个关键问题。就是语言的抒情表达,散文的语言应该要求很高,要精炼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不是拽文,不是读不懂,而是句句精彩,富有含意。不少名家写的散文,全是普普通通的语言,没有一句不好理解,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读过后在脑海里留下极美的意境,给人以很美的感觉。如杨朔在他的散文《荔枝蜜》中写道:“蜜蜂一年四季都闲不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的就行了。他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日不辞劳苦……”这段叙述,没有惊天动的的句子,但写的十分深刻,意义非常深远,叙说的是蜜蜂的劳动,精神和风格,实际含义是表达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这就是写散文的真正语言,不经长期磨练,要写出这样的语言来,是不可能的。
写好散文,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是自我感觉好就是写得好,广大读者说好才算好,也不是写的故事好,很动人就是好,好散文是有标准的。要把散文写好,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必须经过长期练笔,不断提高写作水平,最终才会获得辉煌成果。

冯恩昌,1937年生于山东临朐。曾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理事、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常务理事,全国田园派著名诗人、作家,“农家小院派”代表,被誉为东方诗神。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曾获亚太地区民间文艺最高奖“金飞鹰奖”终身成就荣誉称号,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国家一级艺术家称号,冯惟敏传说传承人,已出版文学专著23部,《糖葫芦》《故乡蝉歌》,选入全国全日制中学阅读课本。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74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