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也是头条#(这篇文章的上半段曾经是写给友友的书评,不知怎么回事,友友没有回复,第二天书评还自动消失了,自己头条也曾经有过一段类似的问题,也就见怪不怪了。
今天没有什么可写的,就把这篇书评拓展了一下写成了下面的一些文字,也就为了应付了事,做到不断更。
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经历,别人看到可能会觉得比较乏味,能看就看两眼,实在觉得无趣,千万别勉强,将心比心,我也都是这么对待友友的文章的。[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还真有余华的《活着》,我记得好像给你提过这本书。这些书我家里基本上都没有,孙子兵法,我原来买过一本三十六计,还是马晓春版的围棋书;唐诗有本很厚的选集,但不是唐诗三百首,有本唐宋词选。
我父亲原来兼管着单位里的图书室,所以小的时候经常会拿着父亲的钥匙到图书室里看书,名著有很多,大到《资治通鉴》、《鲁迅全集》,小到《简爱》、《傲慢与偏见》、《 红与黑》、《镀金时代》等等。
《简爱》比较喜欢,文笔细腻感情真挚,简爱的爱就像一池清水,净化我的心灵,这本书读了两遍;《傲慢与偏见》讲述了一段从误会到相知的感情故事;《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最奇怪,可以说是两本小说的合集,从来没有想过小说还可以这么写。不过我不太喜欢关于安娜的故事,我只挑着列文的有关农庄生活的故事看。

鲁迅先生的书上学的时候学过的课文有《孔乙己》、《骆驼祥子》等;比较喜欢读的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被收录在了《朝花夕拾》里面;那些童年时光美好的回忆,以及农村的乡土气息,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鲁迅全集厚厚的好几大本像似一堵厚重的城堡,我虽然好奇心重,却没有勇气走进去。我只是挑一些鲁迅的杂文和散文看看,比如《且介亭杂文》、《朝花夕拾》等等,有好几本也都被我弄回了家里没有还。喜欢鲁迅的文风犀利,但是有些似懂非懂。
图书室里名著为多,特别是外国名著,现代的书很少。老实说不太喜欢读这些外国名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我的生活方式简直是格格不入,相去甚远。

记得早些年有本杂志啄木鸟书刊,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现代书刊了,我是期期都看。唐诗和宋词都是从图书室里拿的没有还;三十六计和唐诗很多年前都被人借走了,我拿公家的,别人再拿我的。
唐宋词选现在还在,原来曾经爱不释手,特别是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李煜等人的词 ,背过很多,现在也淡忘的快差不多了。

八三年那会武侠小说开始流入中国,梁羽生、金庸以及古龙的小说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那时候我还在淄博周村居住,父亲单位的图书室里购入了很多这类的书籍,母亲每次回济南都会带些这类的书回来,我经常读到夜里一两点,欲罢不能,母亲总是发出多次警告后,才迫不得已地放下书本。
金庸小说除了书剑恩仇录没有看全,别的全都读过;梁羽生的小说读的也比较多,《白发魔女传》 、《塞外奇侠传》、 《七剑下天山》、《江湖三女侠》 、《云海玉弓缘》、 《萍踪侠影录》、《大唐游侠传》、 《龙凤宝钗缘》 等等这些书都读过。
古龙的小说读的相对的少些,记得父亲单位的图书室里有本护花铃,还是我买的,看完了再拿给父亲单位报销。
这本书比较奇怪,根本没有结局,我想古龙可能是醉了,把一本没有结局的书就给投稿了。
还曾买过一本掌心刀,这应该是本盗版书,里面有一半内容是盗版金庸小说侠客行。
现在能够安下心来读书的人可能越来越少了,我自己就很多年没有读过书了,只是没事在手机里浏览一些喜欢的博客,看看时事新闻。

家里孩子的藏书有很多,除了早些年看过杨红樱的马小跳全集,还有几本沈石溪的关于动物的小说,其他的基本上都没怎么看。发现里面还是有许多自己喜欢的作者,有点想要阅读的冲动,可是这时间,时间都上哪儿去了?

现在应付头条快要成了第一要务,要等到什么时候呢?如何能够让心能够平静下来,谁知道以后的事呢,日子还很遥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80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