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村书记队伍建设,完善履职管理机制,创新实践载体,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加强村书记履职管理的背景
(一)村书记队伍结构分析。
1.年龄结构情况。全市194个村,共有194名村书记,35岁及以下的18人,仅占9.3%;36-45岁的30人,占15.4%;46-55岁的101人,占52.1%;56-60岁的39人,占20.1%;60岁以上的有6人,占3.1%。
2.任职年限情况。现任194名村书记中,任职5年以下的110人,占56.7%;任职5-10年的47人,占24.2%;任职11-20年的28人,占14.5%;任职20年以上的9人,占4.6%。
3.学历结构情况。现任194名村书记中,初中学历63人,占32.5%;高中或中专80人,占41.2%;大专及以上学历51人,仅占26.3%。
4.来源结构情况。现任村书记从本村副职中选任的占较大比重,有125人,占64.4%,从致富能手或专业大户、企业负责人中选任的有24人,占12.4%。第九届村“两委”换届以来,因原任村书记离职,上级党委任命村书记61人,占31.4%。
5.带富能力情况。从统计情况来看,现任村书记个人或家庭没有发展任何产业的有39人,占20.1%,以种植业为主要发展产业的有91人,占46.9%。现任村书记中,有98人领办或创办了专业合作社,占比50.5%。
(二)村书记作用发挥与存在问题。
村书记既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又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领头雁”,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新时代农村工作的新目标、新形势、新要求还不完全适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五有五不”:
1. 有压力但动力不足。村支部书记任务较重,精准扶贫、计划生育、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都要靠村支部书记来落实,工作千头万绪,考核检查项目10余项,但是由于考核缺乏针对性,考核方式单一,体现不了村情特色,导致考核走过场,考核结果也难以运用,长此以往导致村书记工作失去动力,疲于应付,不愿创造性的去开展工作,工作成效也难以提升。
2. 有岗位但作为不易。总体上看村支部书记都有干事创业的抱负,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使得大部分村支部书记在其位,却难有大作为。一是资源不足不能为。部分村自然条件差,资源稀缺;部分村由于历史原因“三资”流失严重,既缺少资产、资源也没有资金,发展集体经济如无米之炊。二是能力不强不善为。村支部书记队伍年龄总体偏大,学历总体不高,思想较为保守,加之事务繁忙,既不能带头致富,也难以带领群众致富。部分村支部书记缺少法纪意识,认为集体资金只要自己不贪不占就可以挪做他用,因此触犯法纪。
3. 有监管但严管不够。虽然村务公开制度实行了很多年,各村均有村务监督委员会,但是管而不严,效果不尽人意。一是难以监督。由于村务公开事项多,加之个别公开事项不够精细,群众也受文化水平限制,难以监督。二是不愿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本身是在村两委领导下的群众自我监督,其成员即没有工资待遇,也没有补助,不愿监督。三是管而不严。由于村支部书记后备人选储备不足,导致部分乡镇党委在村支部书记的管理上缺少动真碰硬的精神,对一些小错误和苗头性问题多是内部处理、点到为止,没有做到真管真严。
二、加强村书记履职管理的主要做法
1.工作任务清单化,干有方向、做有标准。村书记每月做什么?任务清单就是指挥棒。乡镇党委通过每月初印发的工作清单,让村书记干有方向,做有标准。围绕中心划重点。各乡镇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治任务,以抓党建促脱贫为主要抓手,把精准扶贫、基层党建整市推进等工作作为村书记年度核心工作任务,纳入“述职评议”的主要内容,确保工作重点突出,目标方向明确。细化清单指路子。为了抓好工作落实,各乡镇根据市委、市政府每月重点工作安排,结合扶贫工作调度会安排部署,条目式列出当月需要完成的工作清单下发到村,每月重点干什么一目了然。有了这个指挥棒,村书记和市、镇驻村干部“足印农家”户户走到,扶贫工作责任明、措施实;“领头雁”队伍建设、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村集体经济达标等基层党建工作重点突出、齐头并进。对标对表抓落实。对一些需要长期坚持开展和有时间要求的工作,各地明确时间节点和进度要求,按百分比明确每个月要完成的进度,比如党群服务中心建设、通村公路“补短板”、易迁房拆旧入新等工作,每月都要求有新进度,并且把群众满意率作为衡量工作完成质量的重要指标,确保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2.评价方式多元化,实地查看、听取民意。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采取现场检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84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