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党的建设浅析——以市机关党的建设为例

机关党的建设浅析——以市机关党的建设为例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级党和国家机关是代表人民执掌政权的重要阵地。各级机关包括中央、省、市、县(区)、乡(镇、街道)五个层级,具有党员集中、执政骨干集中、权力集中、责任集中的特殊性,地位非常重要。全国公务员*万名,事业单位人员*多万名,其中相当部分在各级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党员就达*万名。**市有县级以上党员干部*多人,近四分之三集中在市直部门;科级党员干部*多人,近四分之一集中在市直部门;市直部门单位党员*万人,占全市党员的十分之一;机关人员中党员占比超过*%。机关党员干部这支队伍规模庞大。机关党建工作成效如何,从大处讲,关系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我们党能否有效执政和长期执政;从小处讲,关系一个地方干部精神状态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目标能否顺利推进。机关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使机关党的建设对农村、社区、企业等其他领域的党的建设具有很强的表率、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机关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基层、对社会、对群众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机关党建抓好了,正能量大;抓不好,负能量也大。
   一、准确把握机关党建工作重点
   机关党的建设任务很多,但核心任务是“服务中心、建设队伍”。服务中心,就全市来讲是服务经济发展,具体到市直一个部门是服务业务工作。建设队伍,核心是提升队伍的精气神,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队伍的执行力。一个单位,如果党员队伍建设好了,每一名党员都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积极向上,工作起来都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立足岗位积极奉献,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甘落后、争先创优;都守纪律、讲规矩;那么,这个单位的业务工作就一定能干好,风气就一定会正,就不会有“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发生,就不会有怨言牢骚。相反,如果队伍建不好,多数人精神萎靡不振,不思进取,不愿奉献,多干一点就觉得自己吃了亏,就牢骚满腹;遇到矛盾谁也不愿担当、退避三舍、躲在一边,甚至不干的对干的品头论足、吹毛求疵、说三道四,干不好挖苦干好的,对有成绩的同志冷嘲热讽,那这个单位的业务工作就一定上不去,风气也不会正,极有可能形成劣币淘汰良币的现象。所以说要服务好中心,首先必须建设好队伍,这是大前提,也就是机关党建的切入点。建设队伍,主要包括政治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
   二、着力构建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协作共进机制
   业务要靠各级党组织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来干。如果党组织涣散、党员队伍精神不振,没有积极性、没有主动性、没有创造性,执行力不强,肯定干不好。只有党组织坚强,党员队伍有精气神,执行力强,能积极主动地干、创造性地干,才能把业务工作干好。党建抓得怎么样,最终看党员干部队伍是否有精气神,是否能把工作干好。党建最终是抓党员干部的精气神,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抓执行力的。业务工作靠人干,干好靠精气神,党建又是抓人的精气神和执行力的。党建与业务是统一于承载于党组织和党员身上,是密不可分的,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不可分离的。党建平时要抓好、要抓严,要抓在平常、严在经常,不能有任何的放松。越是工作忙的时候、越是遇到难题的时候,更应该抓好党的建设。通过党建凝心聚力,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平时要带头多干,带头加班加点、带头作奉献;有困难有难题,党员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走在群众前边,勇于担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哪怕流血流汗,“头拱地”也在所不辞。
要把服务中心作为根本要求贯穿到机关党建工作的各个方面,真正做到“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真正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就每个单位来讲,就要围绕业务工作抓党建,把党建与部门单位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使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用党建统领业务,把党建融入业务工作全过程,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以业务工作的成效检验党建成效,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坚决防止“一手软、一手硬”。**市印发文件就明确了市直部门单位机关党组织在抓好本级机关党建的同时,对本系统各县区部门的党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86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