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区夏季蚊虫专项控制行动部署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夏季蚊虫专项控制行动部署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XX市关于加强夏季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最新指示精神,分析研判当前我区面临的严峻形势,系统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任务。当前,我区正值高温高湿、雨水丰沛的季节,蚊虫孳生繁殖进入高峰期,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输入和传播的风险持续攀升。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蚊虫防制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城市安全有序运行的迫切需要,是一项不容有失的重大民生工程和公共安全任务。
刚才,区卫健委的XX同志通报了当前蚊媒传染病的疫情态势和本区前一阶段的工作情况,并对下一阶段的具体行动方案作了详细部署,我都同意。各单位、各街镇要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认清严峻形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深刻把握蚊媒防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做好蚊媒防控工作,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只有站位高了、看得远了,行动才能自觉、措施才能有力。
第一,从季节性规律看,我们已进入风险最高、考验最大的“迎峰期”。每年七月至九月,是我区蚊虫密度迅速攀升的传统高发期,也是蚊媒传染病暴发传播的“危险窗口”。根据区疾控中心持续开展的病媒生物监测数据显示,近期我区部分区域的蚊虫密度指标,如反映蚊幼虫孳生情况的布雷图指数,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近期连续的降雨和高温天气交替,为白纹伊蚊等主要传播媒介的孳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历史经验和科学规律都警示我们,麻痹思想是最大的敌人,任何一丝一毫的松懈都可能导致“一子落错,满盘皆输”的被动局面。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场硬仗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必须以临战状态投入战斗。
第二,从外部环境看,我们面临着疫情输入和传播风险加大的“叠加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蚊媒传染病的地理分布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今年以来,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登革热等疫情持续高发。我区作为XX市的重要门户区域之一,对外经贸活动、人员往来频繁,疫情输入的风险不容低估。一旦出现输入性病例,如果我们的环境中存在高密度的媒介蚊虫,就极易引发本地传播和聚集性疫情。这不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直接威胁,也将对我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稳定造成严重冲击。因此,我们的防控工作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区内,必须具备全局视野和风险意识,把“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第三,从防控要求看,我们肩负着守护人民健康和城市安全的“军令状”。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安全,近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明确要求各区县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举措,坚决打赢蚊媒防控这场攻坚战。这不仅是业务工作要求,更是严肃的政治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一个地区的蚊虫控制水平,直接反映了其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和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能否为全区人民营造一个健康、安全、宜居的生活环境,是对我们各级干部履职能力和责任担当的直接检验。我们必须将这项工作作为打造“健康XX”、守护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成效,向全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坚持问题导向,以“针针见血”的清醒精准聚焦蚊媒防控工作的短板与弱项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正视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只有精准地找出问题、勇敢地面对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责任传导的“最后一公里”仍有堵点。我们反复强调要压实“四方责任”,即政府的属地责任、部门的监管责任、单位的主体责任和个人的健康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街镇和部门满足于开了会、发了文,但在抓落实、抓督导上下的功夫不够;有的物业服务企业对管辖区域内的公共环境疏于管理,对积水容器、地下车库等重点孳生地清理不及时、不彻底;部分居民群众“翻盆倒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有待提高,对房前屋后、阳台楼顶的卫生死角关注不足。这些责任链条上的堵点,哪怕只有一个环节松动,都可能成为整个防控体系的“阿喀琉斯之踵”。
二是科学防治的“精准度”尚需提升。近年来,我区在科学防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建立了覆盖全区的蚊媒监测网络,并开始探索与气象部门合作,研究气象因素对蚊媒密度的影响,构建预测预报模型。但从整体上看,我们的防治工作有时还停留在相对粗放的阶段。比如,应急处置时,是否存在为了追求短期效果而过度依赖化学消杀,而对孳生地源头治理的投入和关注不够?我们的消杀作业,是否完全基于监测数据和风险评估结果,做到了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是否有效结合了人口密度、人群活动特征等社会因素来优化风险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反思。我们要从“大水漫灌”式的防治,向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滴灌”转变,实现效果最大化和环境影响最小化。
三是社会动员的“深度”有待拓展。“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是我们爱国卫生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根本原则。但在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的宣传方式,如拉横幅、发传单,其影响力正在减弱。我们是否探索了更多群众喜闻乐见、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宣传方式?我们是否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将群众参与环境整治、清除孳生地的行为,与社区治理、个人信用等进行正向关联?例如,一些地区在基层治理中引入“积分银行”“公益超市”等模式,将居民的社区贡献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参与热情。这种创新的群众工作方法,完全可以借鉴到我们的蚊媒防控工作中来,推动群众从“要我做”向“我要做”的根本转变。
四是协同作战的“融合度”亟待加强。蚊媒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卫健、城管、水务、绿化、房管、教育、商务等多个部门,以及各街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协作机制,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职能交叉、行动脱节等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卫健部门的监测数据,能否实时、无障碍地共享给城管、水务等部门,以指导其开展精准的环境整治?。在开展大规模集中控制行动时,我们是否有一套标准化的跨部门协同作战流程(SOP),明确各方任务交接的节点、数据共享的格式和应急响应的指挥体系?。要避免“九龙治水、各管一段”的局面,就必须在机制上进行重塑和优化,真正形成“一盘棋”思想,攥指成拳,形成合力。
三、聚焦关键环节,以“系统集成”的思维全面提升蚊媒综合防控体系的现代化水平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拿出硬招、实招,坚持系统观念,推动蚊媒防控工作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从“分散作战”向“体系制胜”升级。
第一,必须在源头治理上再深化,坚决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的立体防线。
蚊虫防制,治本之策在于清除孳生地。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石,必须抓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
要全面发动“人防”,打一场清除孳生地的人民战争。各街镇、各社区要立即行动起来,组织开展一次地毯式的爱国卫生运动。要将“翻盆倒罐”的口号转化为每一位市民的自觉行动。重点要聚焦居民区内的房前屋后、阳台楼顶、废弃容器、轮胎、花盆托盘等小型积水;要动员物业和单位力量,彻底清理绿化带的塑料薄膜、地下车库集水井、景观水体等关键部位。要建立巡查反馈机制,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要全面加固“物防”,筑牢阻断蚊虫侵扰的物理屏障。要积极倡导和指导居民、单位安装和维护好纱窗、纱门,正确使用蚊帐。对于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学校、医院、商场、农贸市场等,要将其作为重点,督促其完善防蚊设施的配备。这既是保护个体免受叮咬的有效手段,也是降低疾病传播风险的重要一环。
要全面升级“技防”,科学精准地实施综合治理。我们的防治工作必须坚持环境治理为主、综合施策的原则。在生物防治方面,要加大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应用,在大型景观水体、河道等适宜区域,科学投放苏云金杆菌(Bti)等微生物杀幼剂,或者投放食蚊鱼等天敌,从源头上控制蚊幼虫数量。在化学防治方面,必须强调“科学、安全、有效”。药剂的选择上,必须使用国家登记注册、高效低毒的卫生杀虫剂,如拟除虫菊酯类药剂。在方法上,要根据不同环境和蚊虫习性,组合运用多种技术。对于积水,采用幼虫控制技术,如喷洒悬浮剂或投洒颗粒剂;对于成蚊,在蚊虫活动高峰时段,采用超低容量空间喷雾或热烟雾法快速降低成蚊密度,并对绿化带、地下室等蚊虫栖息场所进行滞留喷洒。所有化学防治行动都必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做好对非靶标生物的保护,并定期开展抗药性监测,及时调整用药策略。
第二,必须在监测预警上再加力,坚决打造“监测-评估-预警-响应”的闭环管理。
如果说源头治理是“防”,那么监测预警就是“哨”,是防线的前沿。必须让我们的“哨兵”更灵敏、反应更迅速。
要建设更智能的监测网络。目前的监测点位要进一步优化布局,提高覆盖面和代表性。要积极探索和推广应用智能蚊虫监测设备,实现对蚊虫密度的自动采集、识别和数据上传。我们要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借鉴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力争在短期内大幅提升街镇层面的蚊媒密度监测率,向100%的目标迈进。所有监测数据,无论是人工采集还是智能获取,都必须无条件、实时接入区级数据平台,为科学研判提供第一手资料。
要开展更科学的风险评估。区疾控中心要牵头,深化与气象、环保等部门的数据融合,持续优化“气象+疾控”的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不能仅看蚊虫密度这一个指标,还要综合考虑境外疫情动态、本区人口流动、既往疫情数据等多维因素,动态绘制出我区的“蚊媒传染病风险地图”,实现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精准画像,并将评估结果每周通报至各街镇和相关部门。
要执行更严格的应急响应。我们必须建立一套清晰、量化的分级预警和响应机制。要参照XX市的指导标准,结合我区实际,明确从VI级到I级等不同预警级别的启动阈值。比如,当一个社区的布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368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