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区经济运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

在全区经济运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经济运行工作会议,既是分析会、调度会,更是一次加压会、动员会。刚才,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财政局等部门和部分各街道、乡镇的负责同志都作了汇报,既讲了成绩,也谈了问题和打算。总的来看,今年1-7月份,全区经济运行保持了总体平稳的态势,但“稳”的基础还不够牢固,“进”的动能还不够强劲。一些关键指标,距离年初我们确定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
  数字是不会说谎的。今年1-7月,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2%,低于年度6%的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8%,与7%的目标差距明显;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5%,这不仅是“亮红灯”,更是敲响了警钟。消费市场虽然增长了5.5%,但增速同样在放缓。面对这样一份“期中成绩单”,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志,都应该感到“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在区域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沾沾自喜、高枕无忧。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对我们XX区而言,最大的忧患就是发展不足、发展不优。今天,我们必须把问题摆在桌面上,不回避、不遮掩,深挖根源,靶向施策,以决战决裂的姿态,坚决扭转被动局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差距,保持清醒,深刻认识当前经济工作的严峻性
  看问题,既要纵向比,也要横向比。纵向看,我们的增速相比去年同期有所回落;横向看,与周边兄弟区县相比,我们在一些领域的领先优势正在缩小,有些指标甚至已经被反超。这种“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局面,容不得我们有半点松懈。具体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投资引擎动力不足,项目支撑后劲堪忧。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和“生命线”。-2.5%的增速,说明我们的项目储备、项目推进、项目转化存在严重问题。刚才听汇报,有的部门、有的街道还在讲客观原因,比如宏观环境、资金紧张。这些是共性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能逆势而上,我们却掉头向下?我看,主观原因才是根本。是不是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主动谋划、主动争取、主动服务?我们的“XX智能制造谷”项目,年初就定了,到现在实质性进展依然缓慢;几个重点产业地块,迟迟没有项目落地。项目进不来,投资上不去,未来的增长点在哪里?拿什么来支撑XX区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工业增长基础不牢,转型升级步履维艰。工业是立区之本、强区之基。3.8%的增速,离我们的预期太远。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喊了很多年,但实质性突破不多,路径依赖依然严重。新兴产业,比如我们的新材料、数字经济,虽然有亮点,但体量还不够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还没有形成“众星拱月”的产业生态。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重点企业也出现了订单下滑、效益缩减的苗头。企业是经济的细胞,细胞不健康,经济肌体就不可能强壮。我们的服务企业工作,是不是还停留在“送政策”“开座谈会”的表面?有没有真正深入企业,帮助他们解决“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
  第三,干部队伍状态不佳,攻坚克难能力不强。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干部作风和能力的问题。我感到,在一些干部身上,存在“三种倾向”:一是“佛系”心态,对指标不敏感,对排名无所谓,缺乏争先进位的血性和拼劲;二是“躺平”姿态,遇到困难绕道走,碰到矛盾往上交,不愿担当、不敢负责;三是“看客”状态,把发展看成是别人的事,满足于“开会了、发文了、部署了”,至于落实效果怎么样,漠不关心。这种精神状态,怎么能打硬仗、啃硬骨头?
  同志们,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看不见问题是最大的问题,看到了问题不解决,问题就会变成危机。全区上下必须立即警醒起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把这些短板补齐、弱项补强。
  二、锚定目标,精准发力,全力以赴打好经济翻身仗
  决战三季度、冲刺四季度,时间紧、任务重。现在不是“坐而论道”的时候,必须拿出超常规的举措和过硬的办法,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攻,一个堡垒一个堡垒地拔。
  第一,要掀起项目建设的“新高潮”。区发改局要牵头,立即对全区所有在建、拟建、在谈项目进行一次“过筛子”式的大排查。对在建项目,要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成立工作专班,“一对一”靠上服务,把要素保障、手续办理等所有环节往前赶,确保“XX新能源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在三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对签约项目,要确保“签约即开工”,简化审批流程,压缩落地时间。对在谈项目,主要领导要亲自上阵,主动对接,用我们的诚意和效率,推动项目早日签约。同时,要围绕我们的主导产业,再谋划储备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区投资促进中心这个月就要拿出新的招商引资行动方案,目标要量化,责任要到人。
第二,要打好服务企业的“组合拳”。稳增长,关键是稳企业。区经信局、区工商联要当好“娘家人”,立即开展“百名干部进百企”专项行动,不能“走马观花”,要带着问题去,带着解决方案回。要聚焦企业在融资、用工、用能、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痛点难点,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减税降费政策要不折不扣地“滴灌”到企业,绝不能在中间环节“截流”。要全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推动“XX精密仪器”等龙头企业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提升核心竞争力。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各部门都要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把“企业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刻在心里、落在行动上,打造审批最少、流程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377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