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和省委“1+2+4+N”工作部署,系统总结上半年工作,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坚决守牢生态环境质量底线,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们必须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扛起这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
    一、筑牢思想根基,把稳绿色发展“方向盘”
    深刻认识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污染防治攻坚成效尚不稳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性、相容性仍需增强。因此,我们必须首先从思想认识层面入手,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绿色动能。
    (一)深化理论武装,把准生态文明建设“定盘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首先学深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理解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我们要将其作为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干部教育培训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干部准确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要求,全面理解“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念,自觉运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思维。要通过持续深入的学习,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克服转型发展中的艰难险阻,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思想伟力转化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筑牢全市上下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二)提升政治站位,拧紧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链”。生态环境是重大政治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要求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抓环保就是抓发展、惠民生、保稳定”的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部署,及时解决重大问题。要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构建起权责明晰、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强化督查考核,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形成鲜明导向和有力约束,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实际行动诠释政治担当。
    (三)树牢正确政绩观,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发展是硬道理,但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要求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要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将生态环境指标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和刚性要求,在制定重大政策、规划重大项目、布局重大产业时,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严格执行生态环境准入规定。要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效转化,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增效,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政绩。
    (四)强化战略定力,守牢生态环境质量“生命线”。生态文明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突破生态红线、环境底线的行为,绝对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面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我们必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要清醒看到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和侥幸心理,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持续攻坚克难。要聚焦空气质量改善、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紧盯突出环境问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拓展治理成果,防止问题反弹回潮,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坚决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为子孙后代守护好这片蓝天净土、绿水青山。
    二、聚焦重点攻坚,打好污染防治“组合拳”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推进”。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但成效并不稳固,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下半年,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拿出更实举措,发起新的攻坚,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深化蓝天保卫战,守护“常态蓝”。一是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紧盯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这一关键,加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深度治理,实施低效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全面提升污染治理效率。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加快淘汰老旧车辆,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深化扬尘污染精细化管控,落实建筑施工、道路、堆场等扬尘防治措施。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提升预测预报能力,实现精准应对、有效减排,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二是优化能源结构与运输结构。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有序推进散煤替代和清洁利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深化工业领域节能降碳,推动重点耗能行业实施节能改造,提升能效水平。着力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通过结构优化调整,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为大气环境质量根本改善提供坚实支撑。三是提升科技支撑与精准监管能力。加强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优化监测站点布局,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污染源解析和溯源能力。完善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系统,强化数据质量监管,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污染物走航监测和热点网格筛查,精准识别问题区域和时段。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推广使用无人机、在线监控等非现场执法手段,提高执法效能和精准度,对环境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确保各项治理措施落地见效。
    (二)推进碧水保卫战,重现“生态河”。一是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坚持节水优先,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强化水环境污染治理,以提升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目标,持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快补齐管网短板,消除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规范工业企业排水管理,严控入河污染物总量。同步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恢复水生植被,营造生物栖息地,逐步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二是突出抓好饮用水安全保障和黑臭水体整治。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完成保护区划定、立标和环境问题整治,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和风险防控,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防止返黑返臭。向县级市、乡镇和农村延伸,排查整治农村黑臭水体,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面貌。让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成为城乡共同的生态底色。三是强化流域系统治理与岸线空间管控。树立流域观念,以重要河流湖泊为统领,统筹左右岸、上下游、干支流,系统实施污染治理、生态缓冲带建设、湿地恢复等工程。加强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严格水域岸线用途管制,清理整治侵占破坏岸线行为,恢复岸线生态功能。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增强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落实河(湖)长制责任,强化部门协同和区域联动,形成共抓大保护的合力,全面提升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三)开展净土保卫战,净化“安全土”。一是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风险管控。聚焦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持续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动态更新污染地块名录和优先管控名录。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落实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确保安全利用。加强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防治义务监管,督促企业落实自行监测、隐患排查等制度,切断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严控工矿企业新增土壤污染,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产生,筑牢土壤环境安全防线。二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安全利用。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业投入品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动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受污染耕地要全面落实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措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白色污染治理,推进地膜回收利用,防治农田土壤残留污染。保障粮食安全根基和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三是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与协同监管。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制度,实施分级分类管控。开展化学品生产企业、工业集聚区、矿山开采区等周边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估,防控风险。强化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在治理修复污染地块时,同步考虑地下水污染防治。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掌握水质动态变化。逐步建立地下水环境管理体系,提升污染防治能力,守护好难以再生的地下水资源。
(四)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生态屏”。一是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优化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明确边界范围和管控要求,提升管理效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修复,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建设生态廊道,连通重要生态空间,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强化执法监督,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二是系统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湿地保护恢复、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生态修复等工程。重点加强*流域、*区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相结合,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科学选择修复模式,增强生态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377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