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警示教育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深刻剖析干部违纪违法案例,旨在汲取经验教训,筑牢廉政防线。下面,我结合近期对相关案例的研究,从四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一些体会。
一、于“违纪源头”探寻“信念失守”,那些易被忽略的“初次之错”,多为腐败之开端
在对近年来全县干部违纪违法案例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共性:大多数干部走向堕落的第一步,往往是从对“初次错误”的不当对待开始的。
就拿某乡镇原镇长王某的案例来说吧。他在反思自己的违纪过程时提到:“第一次接受私人宴请是因为一个项目的合作方。他们邀请我说是单纯的工作交流餐,席间,他们提及希望在项目验收环节能得到一些‘关照’,并赠送了一块价值不菲的手表。当时我犹豫了,觉得这只是一个小物件,而且就这一次应该没什么问题。可是,有了这第一次之后,后面类似的情况就越来越多。从最初的接受小礼物到后来收受大额现金,从简单的口头承诺‘关照’到主动违规操作,我的行为逐渐失控。”再看某县属国有企业的原财务科长赵某。他因为贪污公款而受到法律的惩处。他在自我剖析时表示:“最开始,我只是利用财务制度的一点小漏洞,在报销自己私人消费的小额发票时做了手脚,当时想着金额不大,不会被发现,而且就先这么一回。但慢慢地,看到每次都能蒙混过关,胆子就越来越大,涉及的金额也越来越多,最后发展到伪造账目,挪用大量公款用于个人投资。”这些案例清晰地告诉我们,干部的腐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初次犯错”开始,经过不断地积累和演变,最终酿成大祸。作为县委组织部的干部,我们在组织廉政教育工作时,如果只是简单地强调纪律条文,而不深入挖掘这些“初次之错”背后的思想根源,就很难让干部们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比如,我们在制定《廉政教育工作方案》时,专门加入了“关注干部日常交往中的利益往来”“重视小恩小惠背后隐藏的危险信号”等内容;在分析典型案例时,不仅指出“触犯了哪些纪律”,还详细阐述“当时的心理活动”“初次犯错的具体情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干部们从别人的经历中找到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真正的警示教育目的。
二、以“组织视角”洞察“教育盲区”,那些“貌似寻常”的方面,恰是廉洁防线的薄弱之处
在干部廉政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看似平常的工作环节,实际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廉洁风险,成为了教育的盲区。从干部培训方面来看,传统的培训方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实际案例的深度分析。例如,在一些廉政培训课程中,只是简单地讲解党纪国法的条文,对于如何识别和防范日常工作中的廉洁风险缺乏具体的指导。这就导致很多干部虽然知道纪律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时,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保护自己,避免犯错。再从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来看,目前的考核指标更多地关注工作业绩,而对干部的廉洁自律情况的考核相对不够全面和深入。有些干部可能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廉洁方面却存在着潜在的问题。然而,由于考核体系未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使得这些干部没有得到及时的警示和纠正,从而有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们县委组织部在干部管理工作中,必须要重视这些教育盲区。在组织干部培训时,要创新培训方式,增加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环节,让干部们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廉洁意识。同时,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将廉洁自律情况纳入到重要的考核指标中,建立健全廉洁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干部的不良行为。
三、由“细节层面”解读“监管漏洞”,那些“不以为意”的角落,正是违纪滋生的温床
在对干部的日常监管中,有许多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隐藏着监管的漏洞,成为违纪行为滋生的温床。以干部的公务出行管理为例,我们发现一些单位在公务用车的使用上存在管理不善的情况。有的干部利用公务用车制度中的一些模糊规定,将公务用车用于私人事务,如接送家人、办理私事等。这看似是一个小问题,但却反映出我们在公务用车监管方面存在着漏洞。如果不加以重视,这种行为可能会逐渐演变成一种普遍现象,不仅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干部队伍的形象。再看干部的办公用品使用管理。在一些单位,办公用品的领取和使用没有严格的登记制度,导致部分干部随意领取办公用品用于私人用途。虽然单个办公用品的价值不大,但长期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382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