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九十岁生日祝福语,爷爷九十岁生日祝福语简短!

父亲九十

父亲出生于1932年的春天,阳光明媚春暖花开,本该喜上眉梢,却愁煞了祖父母添人添丁。父亲头上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属于芭脚老幺,只有十挑谷子(约合两亩)的水田加上少许薄土的家庭,要养活一大家子十分艰难。祖父母只得将大姑早早嫁人,将幺姑作“童养媳”抱送别人家,生活还是捉襟见肘,祖父凭力气大赶乡场担米卖挣力钱贴补家用。祖母体弱多病在父亲八岁那年撒手人寰,祖父因过度伤心又积劳成疾,也于三年后病亡,十一岁的父亲只能跟着哥哥姐姐相依为命。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的冬天,十三岁的父亲外出捡狗粪,由于贪玩,午饭回家还是空撮箕,被伯父殴打至全身血污还被推搡到冬水田,气愤填膺的伯父叫嚣“淹死他”算了。饿着肚皮的父亲拖着羸弱的身躯忍着剧烈的疼痛,周身湿漉漉,亦步亦趋长途跋涉到大姑家逃命。大姑脱下父亲的湿衣裤,摸着荆条抽的血印,伤心地擦眼抹泪,熬上姜汤御寒,换上干衣防冻。父亲在大姑家住了一段时间,大姑家也不宽裕,平添一张嘴吃饭家庭入不敷出,姑父要送走父亲回老家,父亲死活不肯,无奈姑父把父亲送到县城李火炮厂里当学徒,安身立命。

半年后又到大姑家的父亲始终不走,问其原因,父亲回答当学徒起五更睡半夜不说,都是做些煮饭打杂的琐事,根本学不到手艺,还吃不饱饭,经常挨打受骂受到体罚,不去也罢。姑父本家银丙南在斗城南门外开火炮厂兼营销,就带着父亲备上礼品找上门去,爽快答应收为学徒拜银丙南为师,做一些裁纸踩黄泥的简单工序,安顿下来的父亲虽是学徒,得到银丙南照顾,见机生勤不怕脏累,很快成为熟练工得到银丙南赏识,工作之余后厨帮忙手脚勤快,想吃什么可以自己煮的自由。银丙南出任南门“红旗管师”,号称“三爷”,与保长彭九龙、大商家“刘白人”在梭子街“王牛角”茶馆喝茶吃酒,父亲跟班侍奉,觉得非常荣耀。

迎来解放没收地主资本,银丙南逃亡汶川威州躲避,父亲反而失去庇护没了生活来源,只有加入“力行帮”担挑运粮,稚嫩的肩膀挑担一百五十斤的箩蔸非常吃力,三个月后传来农村打土豪分田地的消息,父亲干脆回老家农村分地。伯父祖居外十六保双凤湾,又称王家砖房湾,人口密集干旱严重,为了多分得一点土地,愿意搬迁邻近的和尚湾分地,看起了那里有屋基塌塌可以修建房屋,父亲只有跟着伯父随迁,分得三亩田三亩土,干劲十足眼看衣食无忧,分地次年伯父添一女,父亲又走在去三家玉丰砍竹子?到县城变卖挣钱,砍竹子的人中有长者看父亲机灵,介绍父亲入赘母亲家作上门女婿,父母结缘相伴一生。母亲家原本是名门望族,外祖父弟兄四人家底殷实,只有外祖父家遭遇“棒客”洗劫家道中落,“土改”评成分反而因祸得福被评为“中农”,其余弟兄或评为“地主”或评为“富农”,唯成分论年代,母亲家族处处“受卡”,成分高的族亲谋求移民贵州遵义团溪,那里盛产黄豆海椒。只留下母亲一脉相承撑持着祖居地苦苦煎熬,父亲天经地义承担起振兴家族的道义,仍然被大姓人“卡拿”。

解放初期,很多自耕农都是住的茅草屋,雇农则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分得地主房屋也是狭小窄备,人口增长迅速,修房造屋成为刚需,父亲发现这一机会,毅然决然拜师学做石匠手艺,行走在开山厂打石头修房子的路上。打石头既是一个技术活,又是一个体力活,光锤子錾子楔子无数,大锤、二锤、手锤形态各异,钢钎长短大小不一,鹰嘴啄、抬杠、牛子、大绳样样齐备,钢錾、木把錾、扁錾一样不缺,墨斗、三角尺、米尺方、水平仪出门就是一箱。平时肩挎一个竹编錾子篓篓,里面总是装着手锤尖錾随身而带,问其原因:一是吃饭的工具,走到哪里有明眼人请工,拿出来便可挣钱,譬如临时修猪圈校磉墩抡磨齿之类;二是走夜路防身,经过院子鸡鸣狗吠,主人出来探望发现是匠人经过,不会当成小偷误会,遇“强人”劫财害命,每一件工具令对手望而生畏。挣得的工钱大部分交生产队评工分,余钱则买成粮食贴补家用和给弟兄姊妹交学费,儿时盼望父亲归家,总会带回来“宝塔糖”、松花皮蛋、麻花等零食外,不缺粮成为家人最大的保障。

七十年代流行“三转一响”,大哥想买一辆自行车望眼欲穿。父亲用节省的钱在新市场购买一辆“凤凰牌”加重自行车九层新,大哥骑着走在家乡的土路特别洋盘。遂八井石油钻探岩层气喷发,伴随岩盐流出,乡政府确定在本生产队古坟嘴修建盐厂熬盐,父亲作为石匠承担安地基修盐灶,修建厂房库房的活路,挣得一块三角每天的工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土地承包到户,农民有时间到县城做“烂平工”,父亲学会骑自行车,也走在人群之中,作为技工时常挣得三元钱一天,那时父亲特别高兴。可惜好景不长,母亲突然因风湿关节炎病倒住院,家庭积蓄全部用光外,还把准备修建三间砖瓦房的建材变卖。出院回家静养的母亲还能行走,逐渐卧床行动不便,出现偏瘫和肌肉萎缩,靠咀嚼胡椒镇痛。我参加工作家庭条件有所好转,母亲却因病情加重与世长辞,两个妹妹还小,勤劳的父亲不能再做石匠活了,靠务农种甘蔗养大妹妹出嫁。

父亲进七十那年,弟兄商量不能再让父亲做庄稼了,每人每月给父亲一百元钱作生活费,逢年过节凭自己大方,散生轮流做东庆贺,进十费用平摊,礼金由父亲收取。没有庄稼耕种的父亲反而不自在,又把菜园地种上葱葱蒜苗,还种了亩余地魔芋,用手拖车拉去乡场集市出售,目的是减轻子女负担。在北京打工修建奥运场馆的幺妹请父亲去游玩,带着大妹两个子女和幺妹的儿子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出发时间正赶上“5·12”强震,不少牵挂而顺利到达。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玩耍,体验了一把穿龙袍坐龙椅拍照留念 ,直到开幕式前清理暂住人口才回家,逢人便吹皇城根的辉煌气派,三斤一桶的牛栏山二锅头喝了十壶,特别骄傲。

有了私家车后,利用双休日常常带着父亲一日乡村游,把他年轻时做手艺的乡村镇甸走了一遍 所到之处物是人非,只有老地名未曾更改。从安居黄雀岭到安岳县城,父亲在五十年代参加机械队培训,安岳县城今非昔比,那时宽大的城河也变成了小溪沟。去内江经过文化镇,吃一餐本地特色菜“乌棒花”,酸辣鲜香刀功了得,如花束串串的乌鱼肉色香味俱全,鱼头骨架烧汤十分爽口。万州港红树林吃烤鱼,三峡游轮顺流而下观美景,白帝城登高望夔门瞿塘峡旖旎风光看不够,巫山县城坐落坡顶,巫峡神女望断天涯,九畹溪的烤边鱼(武昌鱼)油辣金黄,架子鼓声震云霄,这里是秭归县屈原故里。坛子山上三级电梯登顶观大坝,高峡出平湖水天一色,185平台零距离感观三峡泄洪发电通航世纪工程的震撼,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游人指指点点,大坝西边不远处隐约的秭归县是昭君故里

男做进女做满,这是民间约定俗成,父亲八十九岁生日在二月初七到来,视为进九十大寿,邀约三五十人给他老人家祝寿,愿他再活十几年看看当今世界,向百岁老人奋斗,他笑得天真无邪。父亲身体硬朗耳聪目明,生活自理坚持走路到场镇喝茶摆谈天下奇闻,坐下来总有摆不完的“龙门阵”,默默受听偶尔提提问,他总是经常重复很多事,最后忘不了一句“我知道”结尾。

只有爱人民的这个伟大时代,才能延年益寿让国民寿命逐年增高。经历了新旧社会和困难时期的父亲,向九十高龄迈进,祝福吧!让他有一个向更高年龄冲刺的理想,身体康健平安吉祥。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74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