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打造“四全媒体”调研报告(全文6198字)

日报打造“四全媒体”调研报告
    按照党委的统一部署,2019年9月25日至10月18日,我结合分管报社新闻采访工作的实际,紧扣推动××日报打造“四全媒体”这个主题,分别到××市广播电视台、××市公安局、××市人民医院、××县委宣传部、××县委宣传部调研走访,与基层通讯员随机座谈,到××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详细了解制约“四全媒体”建设的问题,虚心征求大家对党报打造“四全媒体”的意见建议,参考借鉴国内一些地市党报打造“四全媒体”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力图明确攻坚克难的方向和方法,为××日报扎实推进“四全媒体”建设提供参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打造“四全媒体”是党报的新使命
    2019年1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学习。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首次提出了“四全媒体”的概念——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明确了党报转型升级、走好媒体融合之路的具体目标和方向。
    1.正确把握“四全媒体”的新要求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彻底重构了信息传播机制和形态,传播流程、过程,传播技术,传播范围,传播效果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就党报而言,打造“四全媒体”是融合发展的新方向。“四全媒体”是一个全新的要求,各有侧重。
    (1)全程媒体强调报道全流程、全过程。党报既要适应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要求彻底重构采编流程,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流程的立体式报道,又要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与用户互动沟通交流,及时把用户反馈体现在新闻报道的全过程。
    (2)全息媒体强调实现立体式传播。除了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媒介形态外,要大力进入网络、客户端、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融合现实(mr)、直播、短视频等媒介新形态,也要充分借助个人电脑(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更要抢占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终端,进而实现全立体式的传播,可以通过任何媒介形态、任何媒介技术和任何媒介终端都能看到相对完整的新闻。
    (3)全员媒体强调发挥全社会力量参与传播。在当前丰富和先进的媒介技术生态下,每个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媒体,尤其需要说明的是,用户在新闻选择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主动权,这就要求媒体既要利用众包的力量,积极动员更多的用户为媒体做贡献,同时积极发动内部员工实现全员参与传播。
    (4)全效媒体强调取得全方位的效果。对于媒体整体来说,既要有基于传统媒体的传播能力又要有基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现代传播能力;既要有舆论引导能力又要有服务能力;既要有社会效益又要有经济效益。对于单个新闻来说,也要对其进行全媒介、全过程的评估,既要对其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进行评估,也要对其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效果进行评估。
    2.找准建设“四全媒体”的着力点
    打造“四全媒体”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党报必须重新整合力量,全力推进新老媒体从“相加”迈向“相融”。
    (1)机制体制要融合。面对“一次性采集、多媒体呈现、多渠道发布”的全媒体发展新趋势,党报要在机制体制上进行“破与立”,通过整合内部组织架构,设立全媒体或融媒体中心,从根本上重构策采编发机制。
    (2)技术要融合。“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为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鲜明特征。党报必须践行总书记提出的“移动优先策略”,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新媒体平台,将文字、图片、视频用新的技术手段包装成“爆款产品”,探索流量变现新方式,实现媒体全面转型、全面融合,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3)人员要融合。技术归根到底是人在使用,技术的发展变化要靠人来推动。过去,传统主流媒体占据“舆论主场”,党报说了算,受众守着看。如今,自媒体纷纷发声,参与到媒体话语权的争夺中。党报如何突出重围,不仅考验着主流媒体深度融合的能力,也考验着记者对多种新媒体技术掌握的水平。这就要求党报必须培养一批掌握“十八般武艺”的全媒体记者。
    (4)内容要融合。党报首先是党和政府的“发声机”。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党报要注重传播主流声音,发挥好媒体主体责任,主动适应传播格局的变化,根据现代受众心理需求,以新方式呈现新思想,让新思想深入人心。同时,将自己擅长的产品向新的领域延伸,通过内容策划与创意、技术相结合,打造一大批创意与意义兼备的好作品,在线上线下发出主流舆论的响亮声音,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正向叠加的传播效果。
    二、对表对标“四全媒体”要求找差距
    与“四全媒体”的要求相比,××日报目前在软件和硬件上都有着显而易见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全媒体”观念树得不牢
    近年来,××日报高度重视新媒体建设,在转变新闻生产传播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比如,推出了新闻即时播报,变定时传播为即时传播,初步实现了全流程和全过程传播;从单纯“内容基因”驱动转变为“内容基因”和“技术基因”双驱动,从只重视采编能力转变为“采编能力和技术能力”并重;重视与受众的互动,重视互联网传播、服务能力和全渠道评估。但是,仍有相当部分采编人员对“全媒体”发展理念认识不深,没有深刻意识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中央巩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战略部署;对打造“四全媒体”方法路径研究不透,有畏难情绪,不愿面对现实接受挑战,不敢甩开膀子大胆干。比如,由于本领恐慌,仍然较难接受采编流程的彻底重构;虽然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内心深处仍然对技术有轻视之心;对用户高度参与仍然抱有排斥心;过度重视传统媒介的传播效果而相对轻视互联网传播的效果,重社会效益而轻视经济效益,重舆论引导而轻视服务能力。
    2.转型发展的硬件配备不足
    这些年,××日报加大投入,相继建立了拓尔思富媒体采编系统、多媒体视频非编系统、全媒体指挥中心,采购了无人机、多功能相机等一批设备,对机房进行了扩容提质,打造了“一报一网两微一端”五位一体的新媒体矩阵,媒体融合发展具备了基础条件。但是,受财力弱的影响,还有诸多关键设备没有到位,严重影响了融合发展走深走实。比如,新闻演播室没有建立,新闻直播效果不佳;舆情监测等大数据服务尚未购买,新闻信息捕捉和传播效果评价难以开展;新老媒体之间的接口通道没有完全打通,导致报纸与网站、微博、微信、新闻手机客户端的新闻共享不畅。
    3.技术力量薄弱
    人才储备不足,缺乏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领军人物和能工巧匠,一线采编人员中不能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还有30%之多。由于技术能力的相对薄弱,不敢吸引大量的用户来生产和分享内容,导致内容生产能力和流量相对较少,难以获得规模化的广告营收。缺少用户容易参与的工具和手段,导致用户体验差、参与度弱。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抖音、快手,都为用户量身定做很多容易操作、体验很酷的工具,能够帮助即使不识字的用户都能够很好地参与和分享,但是××日报社目前技术力量明显跟不上。
    4.工作机制存在制约
首先,条块分割式的新闻采编发模式,不利于发挥新闻统筹的作用,难以形成整合传播能力。目前××日报的新闻采访、编辑和播发都是按照媒体的性质进行分工的,严格遵照新闻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区段来执行和操作,各流程之间只有传承关系,没有相互关系。新闻采访、编辑和播发是各自独立的三个板块,各流程之间只有作用而没有反作用,只有被动的配合,而没有互动式的反馈。其次,单一化的媒介形态与新闻呈现方式,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及其受众市场,难以形成聚合新闻效应。目前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11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