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时报
风声呼啸,马嘶长啸,大海潮涌声不断,大海潮涌声不断,海岛山峦耸立云天高,海滨海岸稻谷已成熟。
在茫茫大山之中,有许多英勇抗日的英雄。
在青纱帐里,勇猛的游击士展现了自己的英勇。
80年前,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一首不朽的音符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高坡上、在宝塔山下、在延河岸边……激情澎湃地响起。这首歌是冼星海毕生艺术才华和音乐创作热情的结晶,歌声嘹亮铿锵有力,号角恢宏震撼人心。它唤起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斗志,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唱《保卫黄河》,奋勇杀敌,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当我作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学员站在黄河壶口瀑布的石碑前,我感到无比自豪和振奋。我挥动双臂,指挥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哲学社科教学科研骨干培训班60名同学高唱《保卫黄河》。我们的歌声高亢嘹亮、激情豪迈,回荡在《黄河大合唱》歌词诞生地的上空,仿佛化作绵长悠远的历史回响,把我们带进了那同仇敌忾、救亡图存的历史时刻。这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坚韧和不屈精神,也更加坚定了我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我有信心能够成功地完成它的写作。”
1938年年底,光未然受周恩来委派,率领抗敌演剧三队前往西北黄河两岸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以演剧形式宣传抗战。在晋西吕梁游击区,他们遭遇敌人的围攻,光未然不幸从马上摔下,左臂受重伤,需要紧急治疗。他的战友们护送他回到河西,然后送到延安二十里铺的边区医院进行治疗。
抗疫医疗队到达武汉后,被安排住在专门接待来访医疗队的酒店,受到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热情接待。不仅邀请医疗队参加相关重要会议和研讨活动,还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和联欢晚会。医疗队队长在晚会上发表了感言,感谢武汉各界的支持和关心,并表示将尽最大努力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医疗队还举行了茶话会,与当地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交流经验和心得。期间,队员们也前往当地医院探望患者,与他们交流和鼓励,传递着温暖和希望。在这次抗疫战役中,医疗队与当地人民携手并肩,共同战斗,共同胜利。
诗人光未然内心深处早已默默地酝酿着一首跌宕恢弘的抒情剧诗篇章,这源于他两次涉险横渡黄河的心灵震撼以及在黄河两岸跋涉行军所见抗日根据地的壮阔景象和游击健儿的英勇身姿所带来的强烈感动。尽管他的左臂酸疼肿胀、行动不便,但内心激情奔涌的光未然无法抑制创作灵感的涌现。在三队同事胡志涛的帮助下,他仅用了5天的时间,口述完成了一部名为《黄河吟》的合唱套曲,包括八个乐章。
光未然病情已经稳定,出院后他迫不及待地邀请冼星海到西北旅社,一起在一间宽敞的房间里举行了一场小型的诗歌朗诵会。在明亮的灯光下,光未然兴奋地朗诵了他最近创作的八首歌词,每读完一首都会停下来解释他的创作灵感、动机和意图。冼星海认真倾听,逐渐沉浸在歌词的意境中,自言自语道:“这些歌词有着伟大的气魄,提出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真是非常出色。”当掌声响起,他突然站起来,拿起歌词,坚定地说:“我有信心写出更好的歌词!”
“在中国听到的这个合唱真是太棒了,让我印象深刻。”
冼星海对于黄河题材的作品并不陌生。早在两年前,他就与剧作家田汉合作成功推出了反帝歌曲《黄河之恋》。这首歌曲在上海传遍全国,成为了一首经典之作。这也许是冼星海成竹在胸、有把握写好的底气之所在。此外,他还有两次大型声乐作品的创作经验和音乐民族技法的储备,这也是他另一个底气的来源。
1938年11月,冼星海来到延安,担任鲁艺音乐系的行政和教学工作。在短短的四个月时间里,他不仅完成了行政和教学任务,还创作了大量的声乐单曲。1939年,他开始尝试中西融合的手法,创作了两幕歌剧《军民进行曲》(王震之编剧),在陕北公学大礼堂演出后获得了高度评价。随后,他与词作家塞克合作,首次尝试运用民族形式和进步技巧完成了《生产大合唱》的创作,演出后受到了好评如潮。
虽然许多人都认为冼星海的音乐很好,佩服他的创作精力,但在作曲家本人看来,他似乎还没有发挥出自己最高水平的技巧和创作水准。他认为这些作品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写成的,还需要进一步整理和提高。因此,他决定在融合中国民族音乐方面作更进一步的努力,创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这种更上一层楼的创作激情,恰如其分地被作曲家全部落实到了即将创作的《黄河吟》之中。
为了应光未然之邀,冼星海于3月26日开始着手创作《黄河吟》。当天下午,他在西北旅社与光未然进行了一次长谈,对作品的形式结构、艺术特征和风格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冼星海采用了欧美古典音乐的形式和技巧,同时充分利用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创作出了具有民族神韵和风格特色的音乐作品。他将《黄河吟》定为大合唱,包括八首歌词,分别为《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这些歌曲的演唱形式经过精心设计,包括男声独唱、女声独唱、朗诵歌曲、齐唱、对唱、轮唱和大合唱等形式,使得整个作品既大众化又民族化,同时又兼具艺术性。
在延安鲁艺的山坡上,有一排小木屋,里面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的名字叫做张宇和李娜。张宇是一名作家,李娜则是一名画家。他们的小木屋里摆放着一张简单的书桌和一把小木椅。张宇喜欢在这里写作,而李娜则在这里画画。他们的作品总是能够相互启发,让彼此的创作更加出色。
尽管张宇的身体不太好,但他的创作热情却是十分高涨。每当他开始写作,就会全神贯注,直到完成为止。有时候,他会在小木屋里躺下来休息一会儿,但很快又会起身继续写作。经过几天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一篇长篇小说。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成长故事,充满了温情和感动。
1941年4月13日,抗日战争期间,抗敌演剧三队的演员们在陕北公学礼堂上演了一场震撼人心的音乐剧《黄河大合唱》。这场演出由邬析零指挥,光未然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经过近一个月的精心排练,1942年5月11日,鲁艺成立一周年纪念晚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鲁艺100多名师生演唱了《黄河大合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晚,毛主席都站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周恩来特意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从此,《黄河大合唱》成为了延安各种演出和晚会的保留节目,招待了来延安的抗日将领、爱国华侨、民间团体代表和外国宾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观看了《黄河大合唱》后,也由衷地赞叹:“好极了……我在中国听到的最好的合唱。”
“星海同志在艺术领域做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充满激情和豪迈的进行曲风格的合唱作品。歌词采用现代新诗风格的长短句结构,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营造出紧张的战前氛围。歌词中间部分歌颂了在黄河两岸的抗日英雄和游击战士,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时刻准备出征,抱着必胜的信念。最后两句描述了真实的战斗场面,表达了为保卫黄河和祖国而奋斗的决心。诗句通俗易懂,充满美感和善意,同时也充满现实的真实感和战斗的力量。诗人光未然善于将想象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生生不息的真实画卷,让人们感同身受。即使是那些没有亲身经历过黄河的人,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力量。
《保卫黄河》的主体是第二部分的齐唱,由三大句(七小句)32小节的一段体结构组成。冼星海采用了北方民间戏曲锣鼓经和广东狮舞伴奏锣鼓打击乐节律铿锵的明快节奏,但在旋律上则更多地运用了从新音乐语言语汇中萃取的技法构成。他将中国传统民族五声宫调式的主三和弦(即do、mi、sol)和上主三和弦(即re、fa、la)作为主干音材料,进行移位处理,从上方八度的主音出发,做主三和弦下行音调分解的迂回折返,音程的大跳辅以短促坚定的节奏,营造出一种雄壮有力的气势,与歌词意境相吻合。这种先声夺人的掷地有声的旋律构成与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相似,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在歌词中,“黄河在咆哮”这一词句的重复,旋律向上提高大二度移位模进,使音乐氛围更加紧张激烈。第三至第六句歌词为描述性的叙事,音乐先作低声区节奏密集的下行级进的重复处理,随后将节奏拉宽音乐线条非常连贯小幅度的上行,意在蕴蓄能量。最后四句则展现出果敢有力的节奏、不断扩展的音程、振奋人心的音调,焕发出一往直前、势不可挡的动力。特别是在“保卫家乡”后的一拍休止,更是异峰突起,情绪上产生强烈的对比,迅即将音乐推向高潮。
合唱曲分为四个部分:齐唱、二部轮唱(男女两声部)、三部轮唱(加衬词)和管弦乐变奏。轮唱的演唱难度不高,但作曲家的创作技巧十分高超。旋律中主三和弦加六度音(即do、mi、sol、la)的骨干音构成,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更为轮唱的声部和谐奠定坚实基础。衬词“龙格龙格龙”穿插其中,使轮唱音调富有变化、妙趣横生。轮唱声部间旋律的此起彼伏象征着革命武装队伍不断发展、迅速壮大,赞颂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最后,合唱曲通过升高小三度转调,达到高潮。
尽管《保卫黄河》的音乐风格粗犷豪放、气势磅礴,充满着无穷力量,但其音乐构思却精妙细致、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令人惊叹。这首歌曲是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性高度统一的佳作,被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为其中最广为人知、演出次数最多、最为家喻户晓的单曲,《保卫黄河》依然闪耀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深受当代群众的喜爱。正如诗人光未然所说,星海同志在艺术上的贡献是永恒的!
(该人是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院长)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177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