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铮铮作响的《共产党宣言》,怎地成了你眼中风月般的“文学”?
打住!这可是马克思、恩格斯人家自己说的!
“文学史上没有任何其他文本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产生这样的影响。我们要怎样解释这个飞速的成功呢?”
这句话中的“文本”,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志性经典——《共产党宣言》;
而句中的“解释”,至少很大程度上也是指的“文学”。
是的,作者马丁·普克纳(美)在《文字的力量》中,专门用了一个章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共产党宣言》的读者们,联合起来!作者试图从文学的角度“解读”《共产党宣言》的飞速成功。这可是立字有据的。
马丁·普克纳是哈佛大学教授,我们并不知道他的政治倾向。但是,无论如何,他在《文字的力量》一书中,从文学的角度审视《共产党宣言》,都是向读者们这个公认的经典的“革命”文本,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视角!
说这个角度让人眼前一亮,还因为此前没有人从这个角度作过更多的论述。据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教授翁贝托·埃科(欧洲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小说家、符号学家、美学家、史学家、哲学家,2007年,埃科曾到中国参加他的小说《波多里诺》中文版出版系列活动)在他的《论<共产党宣言>的文体风格》一文中介绍,1971年,有位委内瑞拉作家路多维科?席尔瓦出版了一本名叫《马克思的文学风格》的小册子,非常仔细地分析了马克思全部的作品,但埃科非常可惜地表示:“说来奇怪,作者对于《共产党宣言》只给了几行的篇幅。”所以,埃科认为,“应该从文学特性的角度来重读它,不然至少也应该欣赏它那超凡的修辞论证结构。”
在国内,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南帆,在《以文学这门“世界语言”沟通心灵》一文中也提到,“许多精细的解读都没有忽略《共产党宣言》提到的一个特殊命题:世界文学的形成。”但该文的侧重点在论述“世界文学”这一概念的今昔,同样没有充分展开论述《共产党宣言》与文学的关系。
这就是说,虽然有人提出了从文学角度解读《共产党宣言》,但大多仍在提出问题,还没有人予以充分地论述过。
马丁·普克纳的书《文字的力量》,探索的是由文字而文学的朝圣之旅,他从4000多年的世界文学中挑选出了包括《共产党宣言》在内的16部尤为重要的经典文本,来阐述他的观点:“文学不仅仅是世界的镜子,它塑造世界的力量胜过千军万马。”逻辑上,似乎他要写这本关于文学的书,《共产党宣言》是他绕不过去的经典。但是,马丁·普克纳在研究后坦承,其他在文学史上具有影响力的文本,是经年累月才获得了影响力的,有些花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共产党宣言》的成功则更直接一些:在出版不到七十年就展现出它惊人的影响力。于是他能够以一个章节,专门阐述他的这一研究成果。这一方面固然难能可贵,另一方面也是另辟蹊径。
既然是文学的角度,那么《文字的力量》是如何阐述的呢?
首先,就是“宣言”这2个字。《文字的力量》研究认为,这代表了一种新的体裁诞生了。原来,“宣言”这个词,在这之前有点“御用”或者“专用”的意思。它有时被用于帝王或者天主教会的重要宣告,将这些统治者的愿望昭告他们的人民。《文字的力量》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使用这个词,有2个意思:一是用“宣言”表明自己的抱负。《共产党宣言》原本是为一个叫作正义者同盟的组织写的,但马克思、恩格斯这两个天才巨匠,恩格斯的工厂劳动知识和马克思的哲学知识结合起来,变成了一种全新而有力的革命愿景,于是他们为这个组织带来了一个新的名字,即共产主义者联盟。而恩格斯又从为它写的“共产主义原理”教义式的文件中发现,这不足以表达他们所怀的雄心壮志,于是提出了《共产党宣言》这个新的标题。虽然,这个词并不是原先被赋予的含义,因为这个共产主义者同盟并没有任何的权威和管辖的人民。将他们的文本称作宣言只是在宣告一个尚未实现的抱负。但是,很显然,“宣言”标志着他们为共产主义者联盟找到了一个改变方向上的新目标。二是使用“宣言”这个词以显明和公开自己的观点。之前,正义者同盟的加入者,必须做秘密宣誓,自然,他们的活动也是秘密策划的。但马克思、恩格斯发现的是历史变化的规律,这个阶级将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因此必须甩开崇尚密谋的过往,公开自己的观点给所有人看,以克服他们骨子里对密谋的热衷。
于是,让人感兴趣的“文学”角度出场了。马克思、恩格斯为宣言写下了这个有名的开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这个写法其实是先扬后抑的文学笔法。它让人想起鬼魂的世界,仿佛《共产党宣言》也是在散布恐惧,以充当可怕的幽灵为乐。初读这句开场白时,还真的为“共产主义幽灵”这个比喻懵圈呢,以为这是在歌颂。《文字的力量》断然否认道:“但事实恰恰相反。马克思和恩格斯厌倦了躲在暗处,像在童话故事里那样吓唬小孩。他们想要摆脱鬼魂和妖怪的世界,摆脱密谋与谋杀的世界,变成一股公开、合法的力量。将共产主义从一个幽灵变成真实之物——这就是人们期盼《共产党宣言》所能实现的。”
其次,一个革命的文本,完全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文学方式来表达。恩格斯发现了教义“问答”这种古老的形式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它不能成功地“叙述”历史。而他很快从马克思那里学到了“讲故事”这一核心要素。比如,在《共产党宣言》的笔下,这是一个关于以惊人的程度改变着世界的工业化和贸易的强大力量的故事:“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和“幽灵”先扬后抑的笔法一样,它对于世界市场的描述听起来像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赞美资本主义前所未有的力量,但是他们加上了一个戏剧性的转折——正是在胜利的时候,资本主义会突然面对自己制造出来的敌人,也就是恩格斯仔细研究过的工业无产阶级。这个结论对于我们今天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只是在表达方式上,它是这样让人出其不意地从压抑的被压迫者,突然云开雾散地成为一支强大的新生力量。《文字的力量》为此认为:“这是讲故事最彰显其力量的时刻,将无助的受害者变成转败为胜的英雄。”将一个重大的可能也是枯燥的历史命题,写得如此出神入化,这是不是文学的力量?
此外,有影响力的文学总是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共产党宣言》也不例外。像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共产党宣言》也在寻找读者,它也渴望在国际上被读,渴望成为世界文学。当然,这是因为《共产党宣言》讲述的故事是国际性的。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序言的结尾处大胆地宣称,《共产党宣言》将“以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佛拉芒文和丹麦文公布于世”。但显然,《共产党宣言》的读者,不可能像消费纯文学文本那样。事实上,《共产党宣言》在停滞了几十年后,直到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才有了希望。《文字的力量》列举了列宁、毛泽东、胡志明和卡斯特罗这些伟大的读者的名字。《共产党宣言》改变了他们的国家,而他们正是这一改变的伟大代表。
不过,《文字的力量》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创造出一部引人入胜的文本,是因为它从文学史上汲取了宝贵的经验。这认识的格局反倒有点局促了。毕竟,《共产党宣言》的科学力量和价值魅力在于,它清晰地绘制了人类社会的远景蓝图,清晰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也是它即使沉寂了几十年却仍然熠熠生辉的伟大所在。“在之前四千多年的文学历史中,几乎没有文本能够这样有效地影响历史的发展。”《文字的力量》这句话,倒是说了老实话。
无论如何,《文字的力量》从文学的角度,为人们打开了一扇解读《共产党宣言》的窗口,这也应该是此书的亮点之一,也应该值得人们为他挑指一赞!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1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