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XX中学关于新时期农村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报告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班主任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宏大背景下,农村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与城市中学相比,农村初中学校在德育资源、家庭支持、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天然的差异与短板。特别是留守儿童现象普遍,使得学校教育,尤其是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承载了更为艰巨的责任与更高的期望。如何在新形势下,针对农村初中生的身心特点与成长环境,创新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将德育工作做深、做实、做细,是每一位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破解的时代课题。
一、新时期XX地区农村初中德育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挑战
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对工作对象的深刻理解和对其所处环境的准确把握。在XX地区的农村中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并非在真空中进行,而是深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与挑战。
(一)家庭教育的结构性缺失与功能弱化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与“隔代监护”成为常态。据不完全统计,在我校初中学生中,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的比例高达65%以上。这种家庭结构的改变,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祖辈监护人往往年事已高,文化水平有限,教育观念陈旧,他们更多地只能满足孩子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在思想引导、心理疏导、习惯养成等方面力不从心。亲情的长期缺位,使得学生在情感上得不到及时的慰藉与支持,容易产生孤独、自卑、敏感、叛逆等心理问题,为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的开展埋下了隐患。
(二)社会文化环境的复杂影响与价值冲击
互联网的普及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打破了城乡之间的信息壁垒,让农村学生接触到前所未有的广阔世界,但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手机成为农村学生的“新农具”,网络游戏、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充斥着他们的课余生活。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监管和正确的价值引导,部分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辨别是非能力较弱,极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消费主义、娱乐至上等错误价值观的侵蚀。社会环境中的一些功利化、世俗化倾向,也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校园,与学校倡导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核心价值形成冲突,增加了班主任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难度。
(三)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与内在矛盾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心理断乳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内心充满矛盾。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更叠加了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特殊烙印。他们一方面对外部的繁华世界充满向往,另一方面又因自身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而产生自卑感和无力感。这种内在的矛盾与冲突,常常外化为行为上的冲动、学业上的懈怠或人际交往上的障碍。他们渴望被关注、被理解,但又常常用沉默、冷漠或对抗来伪装自己。班主任如果不能敏锐地洞察这些深层次的心理动因,简单地采取说教或批评的方式,往往会激化矛盾,事倍功半。
(四)学校德育资源的相对匮乏与路径依赖
受限于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部分农村中学在德育工作上仍然存在资源不足、手段单一的问题。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配备不足,功能完善的心理咨询室建设滞后,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社团活动和实践基地较为稀缺。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主题班会、校规校纪宣讲、优秀事迹报告等传统模式上,形式较为固化,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同时,升学压力使得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智育教学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在实践中依然存在,德育工作有时会沦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二、立德树人守正创新:XX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路径探索
面对上述困境与挑战,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作为一名身处一线的农村初中班主任,必须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地域特点与学生实际,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新路径。XX县XX中学近年来在班主任德育工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守正创新的实践探索。
(一)重塑班级“情感场”,以师爱弥补亲情缺失
针对农村留守学生普遍存在的情感饥渴与归属感缺失问题,班主任的首要任务不是灌输道理,而是建立情感联结,让班级成为学生愿意停靠的温暖港湾。
首先,构建“家庭式”班级文化。通过全班共同制定班级公约、设计班徽班旗、确立班级口号等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在日常管理中,淡化“管理者”角色,强化“大家长”身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利用课间、午休等碎片化时间,与学生进行非正式的“闲聊”,了解他们的生活琐事、兴趣爱好和心中困惑。建立“班级生日会”制度,在学生生日当天,组织全班同学送上祝福,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关怀。
其次,实施精细化情感关怀。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与“师生谈心记录本”,动态追踪每位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特别是对性格内向、家庭困难、学习落后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偏爱与关注。这种“偏爱”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而是情感上的倾斜与资源上的支持。通过一次耐心的倾听、一句及时的鼓励、一个肯定的眼神,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看见、被重视,从而打开心扉,建立起牢固的师生信任。
(二)深挖本土“德育源”,以实践厚植乡土情怀
德育的生命力在于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农村地区拥有城市所不具备的独特自然风光、传统农耕文化和淳朴民风,这些都是开展德育的宝贵本土资源。
第一,开展“行走中的德育课”。充分利用XX地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组织学生走出课堂。例如,在春耕秋收时节,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向老农学习农事知识,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丰收的喜悦,在汗水中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真谛。组织学生寻访本村的老党员、老军人、致富带头人,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感受身边的榜样力量,将爱国、爱乡、奋斗、诚信等抽象的道德观念具象化。
第二,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日常,而非仅仅作为一种惩戒手段。划分班级卫生区、绿化区,让学生在亲手打理校园环境的过程中,培养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开设校园小菜园,让学生分组参与从翻地、播种到施肥、收获的全过程,不仅学习了农业知识,更在合作与付出中体验了创造的快乐,磨炼了意志品质。这种源于生活的教育,远比空洞的说教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三)创新家校“连心桥”,以协同打破时空壁垒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农村德育的最大痛点,班主任必须主动作为,变被动等待为主动链接,构建超越时空限制的新型家校合作关系。
其一,善用现代技术,实现“云端”沟通。针对家长远在外地的情况,建立班级微信群。但这个群的功能不应止于发布通知和作业,更要成为展示学生风采、传递正面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368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