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创造的物质产品,应该说是“景”。所谓“景”,就是风景、景观、景致、景色、景象的简称,即一个个具有欣赏内容的单元。“景”的价值在于包括多种含义的美学价值。景园命名艺术就是一个对“景”的创造、理解、欣赏、情景交融的过程,亦即创造美、发现美、传授美的审美过程。
ニ谓景园地名学就是关于风景园林命名的特点、分类、方法、规律、美学、文学、历史演变及其景园与地名关系的学问。

一、景园命名的特点
景园命名艺术与中国园林发展史相伴,它是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尧舜时代,君王就相竞登顶祭天,题咏泰山、刻石记号。秦汉“上林苑”“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三十五”“北沼大池……名曰太液池”,其宏伟景观,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宣扬备至。早期的公共园林乃魏晋南北朝的寺院丛林,全国多达3万多处。文人雅士寄情山水,玄谈玩世,对景吟咏,开展了不少景园命题方面的游戏活动。唐时“骊山晚照”等“关中八景”,美景美名与神奇故事交相辉映。以宋时“寿山艮岳”为代表的写意山水园,如同诗、画构图立意,更有帝王文人挥毫奋书题咏,使景园更富情趣。杭州西湖十景的命名,自南宋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闻名中外。与此同时的岭南惠州西湖也有著名的14景名。古时洛阳的时令花展,常吸引“城中士女绝烟火游之”,可谓名目繁多,尽得风流。[1]
明清集园林艺术之大成,城市山林,遍及全国。所建之园处处有景名,景景有画意。圆明园108景群,避暑山庄72景,景景各异,竞秀争奇。乾隆皇帝是最热心于为景园咏题名书匾的。园林艺术成就最高的江南私家园林,园名景名似乎也有“以少获多”的效果。狮子林有16主景,仅假山洞景奇异的就有“桃园十八景”之称。
有关景园题名礼赞的故事还可见于历史文献、小说作品。崔颢、李白题咏黄鹤楼,王勃挥毫滕王阁,范仲淹绝唱岳阳楼,都是流传千古的佳话。为发现黄山第一险之景——天上都会的天都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索棘”,开拓精神,令人赞叹。《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专门描写了众多剧中人点景命名的活动场面。
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西方对自然风景园林的题咏活动开始得较晚。有名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对自然风景的审美品评就少得可怜。西方注重的是人体美、社会美,缺少我国题咏评赏景园的那些文化。
风景名胜区的景观名称有如画龙点睛一般,使本来就引人入胜美不胜收的景致生出了许多情趣。这正如《红楼梦》中所云:“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由于中国的山水文化是一种人文文化,因此人们对山水景观的命名就不满足于西方那种指出“这是什么”,而要求把人以及人的情感放进去,追求一种情景交融的最佳汇合点,既是命名者自身情感的最佳发泄,又要能使他人触景生情,引起共鸣。
而汉语汉字的特点又为这种命名提供了最佳的物质材料。与西方的语言文字相比,汉语言文字有几个最突出的特点。
一是方块字,便于作几何图形的组合,可以竖写,也可以横写;可以用一个字、两个字,也可以用三个字、四个字或更多的字,以适合不同题材的需要;还可以整整齐齐,组成对偶,来服从园林布局的安排。
二是没有形态,既没有词头词尾的烦恼,也没有冠词介词的累赘;实词的词性又不固定,组合灵活,功用多变,一字可以表意,二字可以成句,三字四字可以表达极丰富的意义。这种简洁性对园林景点的命名特别重要。
三是特别富于形象,有的汉字甚至本身就可以看出形象来,如哭、笑、火、竹等。这些特点跟西方语言比起来不一定全是优点,例如有时不够精确,歧义较多等,但至少对于特别要求简练含蓄的文体如抒情诗来说,汉语似乎最为合适。
汉语最短的文体,以前我觉得是对联,现在看来应该是山水景观的品题及碑刻。试看:“三潭印月”,主体、动作、对象都有了,环境、气氛也有了,加一字不得,少一字不能,这不是最精炼的文章吗?就是“主、动、宾”不全的,如“南屏晚钟”,也是如此,寥寥数字,十分传神。西方语言文字在这方面确实要吃一点亏,如果要表达“三潭印月”“南屏晚钟”等就得写上长长的一句话,而且如果也给出十个题目(譬如说“西湖十景”),大概没有两句话能说得写得一样整齐的。[2]
山水景观,从其与人的关系上可以分作四类。第一类是纯粹的自然山水,未经人类修饰加工或无法进行人类修饰加工的,例如美国加拿大边境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或中国的黄果树大瀑、浩瀚的大海、巍峨的雪山等,我们只能叹为观止,却无法加工改造;本节开头举到的一些奇峰异石也属于这一类。第二类是天然山水而经过人类加工修饰的,例如杭州的西湖。西湖的存在是天然的,但千百年来经过了人工的开浚疏通,又广植了林木,铺路架桥,建起了亭台楼阁,这就不是纯天然的了。青岛的海滨、华山的磴道,都有人工改造自然的痕迹,洒上了修建者的汗水,也染上了修建者的文化。第三类是人工创造的“城市山林”,其代表是园林。这一类景观的人文气息更浓。第四类是其景本来也未必非常可观,但因与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有联系而变得有名并成为旅游热点,元人王恽曾说过:“山以贤称,境缘人胜。赤壁断岸也,苏子再赋而秀发江山;岘首瘴岭也,羊公一登而名垂宇宙。”这类景点如赤壁、岘山、敬亭山及种种遗迹。从旅游的角度看,前三类都是所谓“名胜”,而第四类是所谓“古迹”。[3]
从文化的角度看,后三类的人文精神要明显地浓过第一类,而第一类中却有着相 当深厚的民间文化,这又是前三类所不能比拟的。指出这一点是很有意义的:后三类的景观命名大多是文人的作品,而第一类的命名却多数来自民间。“××峰”、××石”的名称里记载了多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民间故事,是搜集民间文学的宝库。说也奇怪,中国的古代神话,比起希腊来几乎让人感到惭愧,但与山水结合的神话传说,从桂林诸山到巫山神女,从南海普陀到西湖断桥,却似乎比谁都毫不逊色。这恐怕也跟民族的山水审美观有关吧 。
“××峰”、××石”的命名大都出自民间,而且其方法主要是依物象形,最有发言权的也是世代居住在那里的人民。这类命名在旅游景点发现时往往是现成的,而且几乎不存在重新命名的可能性。随着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很多天然的山水佳景被发现了,如张家界、九寨沟等。但一经开发,便从第一类转为第二类。
从范围来看,山水景观需要命名的约有四种情况:一是某地景观的总目,二是亭台楼馆包括园林本身的名称,三是游览线路中起导引作用的匾额石刻,四是表示观感的刻石、溶洞中的石笋石柱及其他奇峰怪石异树岩穴等为吸引游客而取的名称。这四类命名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命名上也完全相同。
无须否认,现代的旅游景观名与传统相比已有了很大差别。以前的命名大都是文人学士及其诗朋酒侣,或游山玩水,寻古探幽,或营山筑水,自得其乐的作品,其品题大多是自我性情的写照,一般来说是不必顾及别人怎么想怎么看的;而今日的命名则除了要保存和继承这一文化传统外,更主要的是要能吸引游客,增加门票收入。景观命名中的这一商业性因素是以前不曾有过的。
二、景园命名分类概说
1、景园命名的两个特点[4]
(1)第一个特点是往往采用2或3倍数中的偶数,特别是6、8、10、18、24、36这几个数。如:
天台山六景:石梁飞瀑、赤城栖霞、华顶秀色、铜壶滴漏、琼台夜月、桃源春晓。
渝州(重庆)六景:龙门皓月、洪崖滴翠、黄葛晚渡、海棠烟雨、字水宵灯、金碧流香。
关中八景:华岳仙掌、太白积雪、骊山晚照、雁塔晨钟、曲江流饮、草堂烟雾、灞柳风雪、咸阳古渡。
燕京八景:琼岛春阴、大液秋风、玉泉趵突、西山晴雪、蓟门烟树、卢沟晓月、居庸叠翠、金台夕照。
洛阳八景:桂岭晓岚、訾洲烟雨、东渡春澜、西峰夕照、尧山冬雪、舜洞熏风、清碧上方、栖霞真境。
羊城(广州)八景:扶胥浴日、大通烟雨、海山晓霁、石门返照、蒲涧濂泉、珠江秋色、光孝燕提、菊湖云景。
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双峰插云、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断桥残雪。
九华山十景:五溪山色、桃岩瀑布、舒潭印月、东岩晏坐、平冈积雪、化城晚钟、莲峰云海 、九子泉声、天柱仙踪、天台晓日。
京西十二景:绝顶远眺、春山杏林、翠峰云断、卢师夕照、烟雨鹃声、雨后水洪、水谷流泉、高林晓日、五桥夜月、深秋红叶、虎峰叠翠、层峦晴雪。
杭州十八景(在西湖十景外增加的):湖山春社、功德崇坊、玉带晴虹、海霞西爽、梅林归鹤 、鱼沼秋蓉、莲池松舍、宝石凤亭、亭湾骑射、蕉石鸣琴、玉泉鱼跃、凤岭松涛、湖心平眺、吴山大观、天竺香市、云栖梵径、韬光观海、西溪探梅。
扬州北郊二十四景:卷石洞天、西园曲水、红桥览胜、冶春诗社、长堤春柳、荷浦熏风、碧玉交流、四桥烟雨、春台明月、白塔晴云、三过留踪、蜀冈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双峰云栈、山亭野眺、临水红霞、绿稻香来、竹楼小市、平冈艳雪、绿杨城郭、香海慈云、梅岭春深、水云胜概。
香山二十八景:勤政殿、丽瞩楼、绿云舫、虚朗斋、璎珞岩、青未了、驯鹿坡、蟾蜍峰、栖云楼、知乐濠、香山寺、听法松、来青轩、唳霜皋、香嵓室、霜标磴、玉乳泉、绚秋林、雨香馆、阳阿、芙蓉坪、香雾窟、栖月崖、重翠崦、玉华岫、森玉笏、隔云钟。
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康熙):烟波致爽、芒径云堤、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万壑松风、松鹤清越、云山胜地、四面云山、北枕双峰、西岭晨霞、锤峰落照、南山积雪、梨花伴月、曲水荷香、风泉清听、濠濮间想、天宇咸畅、暖溜暄波、泉源石壁、青枫绿屿、莺啭乔木、香远益清、金莲映日、远近泉声、云帆月舫、芳渚临流、云容水态、澄泉绕石、澄波叠翠、石矶观鱼、镜水云岑、双湖夹镜、长虹饮练、甫田丛樾、水流云在。
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乾隆):丽正门、勤正殿、松鹤斋、如意湖、青雀舫、倚望楼、驯鹿坡、水心榭、颐志堂、畅远台、静好堂、冷香亭、采菱渡、观莲所、清晖亭、般若相、沧浪屿、一片云、苹香泮、万树园、试马埭、嘉树轩、乐成阁、宿云檐、澄观斋、翠云岩、罨画窗、凌太虚、千尺雪、宁静斋、玉琴轩、临芳墅、知鱼矶、涌翠岩、素尚斋、永恬居。
景观的总数用多少很值得玩味。不用三、四、五,那恐怕是因为数量太少,不足以显示当地景观之丰富;而不用七、九、十一、十三、十五等奇数乃至十四这样的偶数却又与中国传统的数字文化有关:偶数被认为是吉数,三的偶数倍数六、十二、十八、二十四、三十六、七十二、一百〇八等尤其受到青睐。
“八景”的起源是有来历的,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因此后来的风景名胜地也爱用“八景”来列举。用“八”字恐怕不仅仅是宋迪正好画了八幅得意的画,而是因为“八”有“八方”之意,四面八方,概括无余,这对于景观总称是很合适的。
“十”则在“八方”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上、下”两方,囊括得就更彻底了。“十”以上,虽然有不少好数字,如十二、十八、二十四、三十六等,但因数量太多,难于记忆,也不易造成深刻印象。看来景观的总称以用“八”或“十”比较好,过多过少都不相宜。
某地若干景区的命名大多完成在清代,尤其是乾隆年间。二百年过去了,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景点已荡然无存,如香山二十八景现在大多已经不存,杭州的吴山十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