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ura和Paul会有怎样的结局?他们会突破咨询伦理、婚姻伦理走到一起吗?还是会屈服于道德的力量继续压抑自我?
《扪心问诊》第一季终于追到了最后一集:第43集,你是不是像我一样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局?好像必须看到一个明确的结局,才会觉得追到这里不遗憾。
嗯嗯,不只是我们观众这么想。两个主角也为此困惑。这一次,Paul放下工作主动约Laura谈一谈:我们到底是什么关系?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情人、还是朋友?这一次给个明确的答案吧。

但是,请等一等。先跳出来一下,问问自己:我们为什么想知道答案呢?故事必须要有结局么?
或者,再问问男女主角:你们为什么一定要“确定的答案”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有所谓的“名分”么?
就在刚刚,我在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一个女孩为男朋友不愿意作出“婚后不出轨”的保证而深感不安。

我突然想到:追剧需要一个结局、恋爱需要一个名分、结婚需要一个保证,三者本质上不恰好是一回事么——我们都需要一个“概念”来为自己的行为寻求意义。
好像知道了结局,这剧就没有白追;确定了名分,这份感情才名正言顺了;有了一个保证,婚姻就安全了。
但,这是真的吗?

结局一定比过程更精彩么?追剧时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思考难道不比知道结局更重要么?
只要给情感一个名分它就会像花朵的标本一样不再生长、不再变化了么?体验和接受自己与对方的情感之花慢慢绽放不比给这朵花命名更美妙、令人期待么?
写下保证未来就一定不会发生变化么?和爱人一起用心经营婚姻迎接挑战不比让对方作出空头保证更能促进婚姻的幸福么?

可是,我们为什么竟然会更在意结局、更在意名分、更在意保证呢?
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用“静态思维”来看待事物,我们想要尽可能地抓住哪怕一个片刻,然后,以为自己抓住了整条时间的长河。
但红尘滚滚世事变换,没有什么是静止不变的。
在论坛上,我为那个女孩回帖:要什么空头保证?没有什么事是单方面的因素能决定的。与其要对方作出保证,不如想一想:我自己能为此做点什么。

在时间的长河里,其实我们什么也抓不住,什么也留不下,什么也左右不了。与其拼命地要一个什么结局、什么名分、什么保证,不如活在这一刻,细细感受它的美丽与忧伤、盛情与遗憾。
这,就已经够了。

推荐阅读:醒醒吧,让两个人终生厮守的,并不是爱情|扪心问诊42
作者简介
彩虹心理科普: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青心理咨询室主任兼首席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擅长领域:个人成长、婚姻家庭、亲子教育、情绪管理。用心理之光照亮生活,欢迎关注“彩虹心理科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7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