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芽生长记日记,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日记

本文创作于2022年10月至11月之间。作者简介:陈建设,早年教过书、经过商、留过洋、当公务员、做央媒财经记者。不惑之年迷上自驾游,用车轮丈量山河美景,用车辙记录幸福人生。

我们的城市又按下暂停键,城市封控、交通管制、市民居家,看来这波疫情来势凶猛…

我和老伴与儿子一家四口,住同一幢楼,同一个单元,同一层楼一梯两户的门对门。两台冰箱一台冰柜一个地下储藏室,为六口之家提供食材、新鲜果蔬保障。持续多日的封控管理,新鲜果蔬补给受限,我便找出冒着沿途行程卡飘黄飘红的风险,国庆小长假千里会亲家,带回来的新绿豆,还有那个祖上传下来的百年瓦缸,干起了居家静默生豆芽的“再就业”。

三十几年前,我再次赴祖籍忻州顿村寻根探亲时,伯母对我说,生豆芽的那个瓦罐,这回你一定要带回去,那是你奶奶嫁入陈家的陪嫁物,寓意着生根开花结果。老人家一生养育两男四女,才有你们这些孙子、孙女、外甥与外甥女二十四五人。

豆芽生长记日记,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日记

那年腊月廿九,父亲比往常起得早,把我和弟弟从睡梦中叫醒,和他一起扫院、垒旺火、贴春联、挂鞭炮。母亲坐在洒满阳光的那盘土坑上,与儿媳和两个女儿一起,一边从祖上传下来那个瓦罐里,往出掏生好的绿豆芽,一边用柳条簸箕往出簸着豆芽皮,一边说着一边笑着,逗着明天就要三岁的小孙子。

母亲见我们父子三人从院里走进屋里便说,今年的绿豆芽长得又短又粗又胖特别好,全靠祖上传下来的这个“老古董”,保温、透气、吸潮的功能好,才生出这一罐好豆芽。可惜这种瓦罐市面早已绝迹了,即使有也躺在博物馆里了。

父亲一幅沉思的面孔,不停地抚摸着那个瓦罐说,从我有完整的记忆起,每年的腊月廿九早晨,我爹总要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先打扫院子、再贴春联,然后围坐在这个瓦罐周围,往出掏长好的绿豆芽,再放到两个加冷水的木桶里泡着,这样可以多放几天防腐烂。此时,妈妈总会端上大半盆绿豆芽,倒入烧开水的大铁锅里,简单地焯一焯,为全家人做一道豆香浓浓的、又酸酸的、带点辣味的凉拌绿豆芽菜。在那个物资极度紧缺,生活万般艰难的年代,每人能分半碗凉拌绿豆芽,也是一年仅此一次,让人想起就是口舌生津的一顿美餐。最后碗底剩下的那点醋汤汤,也要加上白开水一起喝完。我爹还会以当家人的身份说道:“你们的祖奶奶教导说,多喝菜汤汤里一个油花花,孩子们就会机灵三天”。

豆芽生长记日记,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日记

父亲讲完童年的记忆又说,“如今,人们不再为温饱发愁,简直像活在天堂一样。有时遇到点困难就哭天喊地的,就是缺少艰苦生活的磨炼”。我心里明白,这话显然是针对参加高考补班的弟弟和在家待业的两个妹妹说的,当然也包括我。那天的午饭很丰盛,诸如扒肉条、蒸肉丸、炖牛肉、炖羊肉、炖鸡块等“硬菜”应有尽有,自然也少不了以绿豆芽与土豆粉条为食材的大拌凉菜。但父亲执意要炒一盘加上发菜的“活捉绿豆芽”,并特意解释道:“发菜是我们干旱草原上最耐风沙严寒的野生植被珍品,绿豆芽是清水中千淘万漉静待萌发的清素菜品,一黑一白,一个耐旱抗风沙也要生也要长,一个有水就生长,这与人生的经历一样,有时须砥砺前行,有时需静待时机”。如今,父母去了,远去了,永远地去了,但一家三代八口人的年味午餐与“活捉绿豆芽“的餐叙人生场景,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久久难忘且受益终身……

光阴流转,百转千回。谁能想到一场新冠疫情,让那个收藏着岁月温情的百年瓦罐,继续演绎着人间的悲欢。

当我关闭了居家办公的电脑,里里外外清洗那个祖上传下来生豆芽的百年瓦罐时,我才又一次感觉自己正在参加一场特别大的战役,只是从一个阵地转到另一个阵地。当我认真完成自家生绿豆芽的选豆、洗豆、烫豆、泡豆、摧芽这每一道工序时,耳边总会听到母亲“要清洁,要干净,不要拈一点油渍”的温馨提示,并回荡在脑海中。当一直被遗忘在角落的绿豆,被选中、被洗净、被烫醒、被泡鼓、被发芽、被长芽时,我才深深地体会到,新生命每天都是新的涌动,每分钟都不浪费,每一秒都在努力地成长。当每隔一段时间,有人把水洒向嫩白的豆身时,它们不贪图更多的水分,宁可让水分从脚下溜走,却静静地让生命蠢蠢欲动。当有人把石头压在它们的头上时,柔弱的豆芽们便团结起来,站起身鼓起劲,将纤细的腰涨得鼓鼓的、白白的、胖胖的,根根向上,把石头慢慢地顶起。我静心去想,这与眼下千万个小区被封闭,千千万万个人家居家,又是多么巧妙的相似。静默的人们如绿豆芽一样,正在努力地积攒力量,正在演绎着另一种生命的精神。

瓦罐豆芽生长记

豆芽生长记日记,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日记

我,这个小区封闭居家“再就业”的生豆芽人,看着百年瓦罐像个聚宝盆一样越来越满,第三罐绿豆芽又到出罐的日子,掐指算来一斤绿豆,能出好几斤豆芽儿,在小区封闭居家静默的非常时期,想一想也很划算,也很值得。

当全家六口人一致称赞百年瓦罐豆芽生得来越好时,传来小区局部解封的好消息,孩子们提议。用烤羊腿与凉拌绿豆芽菜的组合,以家庭聚餐的形式,祝贺解封与百年瓦罐生绿豆芽圆满成功。面对外焦里嫩香味迷人的烤羊腿,还有那油亮纤细、翠首银身、咸酸适口的豆芽菜,我给两个上小学的孙女,讲了一个《豆芽菜赋》的真实故事。

豆芽生长记日记,豆芽的生长过程观察日记

明代宣德年间,朝廷遍召天下才士,企盼国之栋梁,试卷文题竟是《豆芽菜赋》。那些浸泡在科举八股中的举子,对此手足无措,考场一片叹息声。出身贫赛的陈九峰略作思考,简要铺陈了天下美味后,挥笔写到:“有彼物兮,冰肌玉质。子不入于淤泥,根不资于扶植。金芽寸长,珠蕤双结,匪绿匪青,不丹不赤。宛讶白龙之须,仿佛春蚕之蛰。虽狂风疾雨,不减其芳;重霜严露,不凋其实。物美而价轻,众知而易识。不劳乎椒桂之调,不资乎刍豢之计……涤清肠、漱清胰,助清呤、益清职。”不仅生动道出豆芽的形态、颜色、烹技、功效,还通过豆芽这款大众屡吃不厌的菜肴,描绘出人的品性和处世方式,以物喻人的同时,也透露出自己的志向。考官大为吃惊,立取陈九峰为第一名,并委任官职。以后的多年里,陈九峰因屡决疑狱、连破奇案,而得到上峰的赏识,擢升御史,巡按江浙,政绩累累,继而升至陕西按察使,年老得以善终,被后人传颂。

也许是这个小故事有趣味,不知不觉中一家六口人的午餐,已近两个小时。我看到,桌上那道豆芽菜已净盘……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79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