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500字作文别人找不到的作文,父母的爱500字作文写事

文章之美,透射价值之美。以下是由乌鲁木齐市文联、市作协开展的《你好,乌鲁木齐》征文大赛作品。新春之际,不妨静心赏读,感受这些作品下的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今生今世爱着你

艾贝保·热合曼

乌鲁木齐是一个大概念。发展到今天,所辖七区一县,不但有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道路如蛛网般四通八达的现代化城区,也有田园状五彩缤纷的天然调色板,不断呈现五谷丰登、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当然还有“骑着马儿过山坡,赶着牛羊唱着歌”的山清水秀、如诗如画的草原牧区。然而,不管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城市到乡村、到牧场,所到之处,无不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一是在大街上听到两个人的对话,一个是外地人,一个是乌鲁木齐人。外地人非常纳闷地对乌鲁木齐人说,有一处早先常去的老地方,几年没有来,咋就一时半会儿找不到了?乌鲁木齐人笑一笑回答,不要说你一个外地人几年没来,找不到你要找的那个老地方了,就连我这样的老乌鲁木齐人,如果一年半载不出门,有些地方,说找不到就找不到了!变化真是太快了。二是这些年乌鲁木齐市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体现在道路建设上,最突出的,当属一座座高架桥横空出世,蔚为壮观。然而,因为高架桥上下好多层,加之进出口复杂多变,不要说外埠司机容易迷糊,走错道,就连乌鲁木齐本地的好多师傅,都是一慢二看三通过,否则,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找不到北了。

让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是,乌鲁木齐越变越现代化,越变越“高大尚”,越变越让我们眷恋、珍爱和充满期待。

儿童营养奶,一项浩大的“哺育工程”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尊老爱幼”是一个重要内容。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很明确,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也要孝敬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同样,在爱抚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不要忘记爱抚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所以,这“一老一小”自古以来就成为特殊关照和呵护的对象。现在的乌鲁木齐,“老”有医养结合的敬老院,“小”有条件优越的幼儿园,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父母为儿女殚精竭虑,百般呵护,人民政府对“祖国的花朵”同样关注与厚爱。其中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哺育工程”,就是首府乌鲁木齐责任担当、敢为人先的非凡举措。这项涵盖全市七区一县的“哺育工程”,自2018年开始实施,惠及二十三万多名学龄前儿童。政策明确规定:零到六岁,不漏一户,不漏一个孩子。凡是在乌鲁木齐居住半年以上的学龄前儿童,都能每天免费享受一袋纯牛奶。涉及人数如此之众多,涵盖面如此之广泛,换做以往,想都不敢想。“哺育工程”惠及民生的规模与力度前所未有,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个红白相间的长方形硬纸盒,正反两面“哺育工程”四个乳白色大字赫然醒目。一盒十袋纯牛奶,每袋净含量二百毫升,十天一个周期。一盒喝完,另一盒即到,从不拖延。我的孙子是这项普惠政策的受益者之一。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我下楼领取牛奶。随手从码放得整齐的牛奶盒中取出一盒,拿笔签上名,高高兴兴上楼了。牛奶盒封口是折叠式的,一个软塑料提带拎在手上,感觉很舒适。

那天回到乡下,遇到一个老熟人。说到政府的儿童营养奶,感激之余,就给我算了这样一笔他自己的账:一袋牛奶按两块五毛钱计算,十袋就是二十五元。二十三万个孩子,十天就要五百七十万元。政府一年大概要投入两亿多元。

民以食为天,少年强则中国强。乌鲁木齐市委、市人民政府投入如此雄厚的资金,让全市学龄前儿童都能喝上免费纯牛奶,站位高,看得远,受到各族群众的交口称赞。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乌鲁木齐的冬季冰天雪地,比较漫长,也比较寒冷。加之过去生活拮据,人们的户外活动很少。尤其是城郊、南山一带,忙活了一年的乡下人,就习惯性地开始了“猫冬”生活。看似清闲自在,手头却是很紧巴,一日三餐粗茶淡饭,总觉得日子索然无味。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响应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号召,乌鲁木齐县开始实施“北菜南移”计划。也就是将北郊安宁区的蔬菜大棚经验,逐步向南郊水西沟和板房沟一带推广。南郊前山一带属于逆温带,适合大棚种植鲜绿蔬菜。试点成功的话,不仅带动一批种植能手变冬闲为冬忙,率先脱贫,从而以点带面,引领和带动广大农户共同走向富裕道路。而且,真正实现蔬菜供应“春提前、夏排开、秋延晚、冬生产”的目标,让乌鲁木齐市民吃上绿色新鲜的本地蔬菜。

当时,每建造一个大棚,县上就给一千多元的补助,一下子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一时间,南山蔬菜大棚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先是韭菜、辣椒、黄瓜,继而发展到草莓、油桃。城里人慕名而至,要看个新鲜,体验一下亲自采摘的奇妙感觉。一传十,十传百,南山的冬季蔬菜从此名声大振,人气随之旺起来。

南山的冬天,蓝天绿松,白雪茫茫。尤其是冬日阳光,让每一个前来者的心里暖洋洋的,流连忘返。很快,独具慧眼的实业家们盯上了南山这块风水宝地。“银都度假村”捷足先登,落户水西沟镇,集住宿、餐饮、游乐、度假、登山和赏雪为一体,吸引了众多旅游爱好者的目光。每逢节假日,门庭若市,游客络绎不绝,一片欢乐兴旺景象。

如果说蔬菜大棚是带动南山经济发展的一个“启动器”,那么,一些建设项目的先后入住,则是推动南山稳步向前的“助力剂”。同样,让南山独具特色的皑皑白雪,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主打资源,不断吸引全疆、全国乃至世界的注意力。让冰天雪地成为真正金山银山的,就是冰上和雪上运动。

以前我们常说,新疆旅游的黄金季节是七、八、九这三个月,而冬季则是淡季,最主要的原因除了路途遥远,就是我们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因而可以这样说,1994年水西沟高山冰场的顺利建成,以及随后几年,也就是1995~1997年成功承办的自治区第八届运动会速度滑冰比赛和年度滑冰比赛,尤其是全国速滑冠军赛落户水西沟,为乌鲁木齐乃至新疆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从此拉开了南山的“冰雪热”。一到冬季,所有的滑雪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人气旺得几近爆棚。

最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为了助力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承诺,并公布了首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名单,乌鲁木齐南山滑雪旅游度假地名列其中。这是南山的荣耀,更是乌鲁木齐各族人民共同的荣耀。

昔日车在路上走,今天车在空中行

提及乌鲁木齐的交通,也是今非昔比。

过去,首府城市就那么数得过来的一些主干道。出了乌鲁木齐再往远走,道路就显得十分寒酸了。很多路段坑坑洼洼,年久失修,被人们戏称为“搓板路”。关键是那个时候车辆也少得可怜,尤其是在乡下,马路上半天看不到一辆车。偶尔有一辆车经过,不是老解放,就是吉普车。

芦草沟到乌鲁木齐,我们先要步行到附近的煤矿,求爷爷告奶奶搭上一辆运煤车。到了地磅,才有石化到乌鲁木齐的19路公交车,出行实在是不便。到了20世纪80年代,芦草沟开始通了班车,早晚各一趟,终点站设在芦草沟村。再往石人沟那一带走,还是不太便利。

然而,这种现状没有维持多久,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先是“招手停”中巴车应运而生,来来回回上下跑。乡里乡亲的,不管什么地方,手一招,车就停,出行一下子变得方便快捷了。再后来,道路修得更好了,出租车就多了起来。到哪里去,只要说一声,坐上车就走,省去了很多麻烦。

再后来,私家车越来越多。关键是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追求时尚、向科学要生产力蔚然成风。最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家都接通了Wi-Fi,手机不离手,购物来扫码,生活百事通,人人都靠它,简直和城里人别无二致。

以前,芦草沟进城就那么一条路。当下再看,道路四通八达,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向北一条大道通往米东,往南则是东绕城高速,连接着乌拉泊和乌奎高速。随着河马泉新区的高速发展,一条连通城乡的柏油路,让芦草沟和城区一下子缩短了距离,进而带动了旅游和餐饮业迅速发展。一到周末和节假日,我就看到一辆一辆的私家车接踵而至。看看田园风光,尝尝农家特色,然后在一盏盏路灯的映照下,悠闲自在地往城里赶。那天我就专门盯了一下汽车里程表,从芦草沟村出发,往六道湾的儿子家走,过了河马泉新区就上二环路,半个多小时就顺顺利利到家了。

最为神奇的是东绕城高速公路高架桥横空出世,顶天立地。仿佛一道绚丽的彩虹,悬挂在高空,给沿途带来福祉。昔日车在路上走,今天车在空中行。好日子真真切切成为现实。

来源:乌鲁木齐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80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