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调研报告的方法和实践意义——读《毛选》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成稿于1927年,是毛主席亲自考察湖南各地农民运动后形成的报告。堪称调查研究的典范,研究报告的典范。报告距今已经九十五年,其内容可能与当下的实际情况不甚相符,但报告的撰写对于我们的实际工作,特别是调研报告等文字材料工作,仍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
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何做好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文字材料的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调查研究就妄想写出好的文字材料是万万不能的。
没有调查,要么就是拿来主义,东拼西凑,虽然资料丰富,但却货不对板。要么就是绞尽脑汁,闭门造车,虽然花团锦簇,但却空洞无物。要么就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虽然触及皮毛,但却不得要领。要么就是不懂装懂,不善学习,虽然格式严谨,但却隔行如山。
但毛主席的考察报告显然不是这样写成的。
(一)调查研究要有明确的目标。
调查研究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它不是旅游逛街,走到哪里算哪里。写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目的,也就是毛主席深入湖南进行考察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大革命背景下的农民运动的实际情况,为中国共产党今后如何指导农民革命提出具体路径。
调查研究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是为了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去,而不是漫无目的,为调研而调研,更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需要。毛主席撰写报告是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外对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是为了明确中国共产党革命领导权而写的,是为了反对右倾投降主义而写的。为了这个目的,毛主席深入湖南5县调查,写成此报告。
(二)调查研究要有充裕的时间。
1927年毛主席亲自会湖南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情况,历时32天。平均每个县用时6天半。时间非常充裕,深入农户家中询问、感受,得到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三)调查研究要有适当的范围。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调查研究要有适当的范围。关于这篇报告,毛主席的考察一是做到了地域广泛,连续考察了5个县。在实地考察之外,分析研究对象则更加广泛,包括了湘中、湘南、湘西各地,如:湘潭、湘乡、浏阳、长沙、醴陵、宁乡、平江、湘阴、衡山、衡阳、耒阳、郴县、安化各地;二是做到了对象广泛,既有经验丰富的农民和从事农运工作的同志,又有绅士阶级,还有协助知事审案的承审员。
二、怎样才能写好调研报告
(一)提纲挈领,抓住主要矛盾,指导解决问题。
《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开宗明义。开篇指出党内对于农民运动的错误思想必须改变。“许多农民运动的道理,和在汉口、长沙从绅士阶级那里听到的道理,完全相反。我想这些情形,很多地方都有,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这样,才于革命前途有所补益。”
接着点出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并对农民运动进行定性,“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
接着点出中国共产党应该的抉择。“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豆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到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很想染,中国共产党应该做的抉择就是领导广大农民这一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进行民主革命,而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必由之路。
(二)纲举目张,结构严谨。
第一篇明确了农民革命性质,以及中国共产党必须领导农民进行革命的阶级立场。后续正文对农民运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全篇结构严谨,环环紧扣,又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结论。
《组织起来》分析农民运动的发展进程,这是用发展的观点研究问题。
《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利归农会》分析农会作为农民运动的权利机构的构成和运行方式。
《“糟得很”和“好得很”》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不同阶层对农民运动的态度,讲清楚了农民运动的革命性质。
《所谓“过分”的问题》《所谓“痞子运动”》对农民运动反对面的态度进行了分析。再一次讲清楚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爆烈的行动。”所谓“过分”的问题,不过是革命应该有的现象。所谓“痞子运动”是革命反对面,国民党右派对农民运动,特别是作为革命先锋的贫农的污蔑。
《革命先锋》指出农民革命的主力和先锋是贫农,占乡村人口的百分之七十,是革命的中坚力量。没有贫农,就没有革命。否认贫农,就是否认革命。
《十四件大事》列举了农民在农会的领导之下总共做了十四件大事。毛主席把农民所有的行动仔细检查了一遍,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客观实际,为了证明农民的行为是革命行为,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并对这些大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如在政治上打击地主、经济上打击地主等方面,又作了细化的分析。
(三)实事求是、列举大量事实分析问题
我们进行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为了改进工作。没有实事求是,又怎么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即使有所发现,那也是问题的片面和一部分,不是全面、系统、发现的看待问题,必然导致后面工作方向的错误。
在对待具体问题时,不是刻板说教,而是根据考察实际情况,列举了大量实例,生动地描述了农民革命的现实情况。对农会的禁吃酒席、禁买南货斋果送情、阻止谷粮出境等作了解释,指出这是农民由于贫困而不得已采取的经济自卫手段。这些事例,让读者实实在在地了解了农会和农民的行为。
(四)语言生动接地气。
调查报告文笔流畅,语言活泼。全篇大量使用群众语言,十分接地气,也更加具有说服力。
比如,“不探(管)闲事”“那班东西么,不作用了”“在农民势力极盛的县,农民协会说话是‘飞灵的’”。
再比如,描述农会办事人对绅士们的惩罚,“他们举起他们那粗黑的手,加在绅士们头上了”“他们那粗重无情的斥责声,每天都有些送进绅士们的耳朵里去”。鲜活接地气的语言,才是受读者欢迎的语言。
三、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全篇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辩证分析。考察报告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发展的、联系的、系统的观点看待问题。
对于同一事物,研究其不同发展阶段,就农民运动实际情况,分为了组织时期和革命时期。组织时期又分为秘密活动时期和公开活动时期。在组织时期和革命时期,对农会会员的数量和直接领导的群众数量都作了不同的统计。
对于同一事物,分析了不同阶层的不同看法。土豪劣绅是一种说法,小劣绅是一种说法,中小地主、富农乃至中农又是一种说法,参加农会的农民又是一种说法。必须分析当前背景(大革命)下,不同群体(阶层)的意见和反应。
(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人民群众是各项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是真正的英雄。湖南农民运动,是一个社会革命现象,没有具体的革命领导者,全体农民是农民运动的创造者、发动者和主体力量。
四、伟大的实践意义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主席《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之后的又一力作。如果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理论文章,那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理论的运用,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对于农民运动的态度,也证明了理论的完全正确性。
(一)革命领导权问题
这篇文章的实践意义就在于,指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础在于领导农民和无产阶级,在于建立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同盟军。中国共产党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要发动农民,领导农民。这篇文章也为后续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探索了前进道路。中国的绝大多数人口都是农民,要想取得革命胜利,无产积极就必然要与农民进行联合。大革命失败后,毛主席吸取了陈独秀放弃革命领导权的失败经验,1927年毛主席亲自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领导工农革命军进行武装起义,并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这篇文章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军事路线提供了实践基础。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城市无产阶级天然弱小,忽略或者放弃领导农民,忽略或者放弃在农村发动革命,只追求城市工人阶级暴动的,犯了教条主义,违背了中国的革命实际。
(三)群众路线
全文树立了联系群众的观点。为政必先知民,《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对农民革命的全方面分析。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必须联系广大革命群众。为党的群众路线的确立奠定了实践基础。
只有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才能凝聚群众的力量,才能推动事业发展。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革命年代如是,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更应如是。不能深入群众,就不能了解国情民意,就不能正确的开展工作的工作。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多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仅在政策制定之前需要深入群众,而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更需要我们再次深入群众。群众最有发言权。通过调查研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改进工作。调查研究是提高能力、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我们的工作也需要不断从群众汲取力量。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8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