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花桥是个水多花盛的地方。虽说今年的桂花开的迟,但那迟来的花季依然桂香四溢。花,不比往年少;香,更比常年烈。
每年农历八月开的桂花,由于今年天气的异常,夏日高温少雨,桂花生生地等到九月半才显苞。一个晚上,桂花们似乎是商量好地一齐开放,一同放香,把花桥街巷里弄各个角落都沉浸在桂香之中,把花桥的马路、居民小区、广场、庭院、公园……都用白色的、黄色的、橘红色的桂花装扮起来,这是桂花的恣意,也是桂花的节日。

花桥马路旁的桂树

花桥马路旁的桂树

花桥马路旁的桂树
人,只是桂花快乐的分享者。
清晨,人们走进被桂树簇拥着的农贸市场,选购一日三餐的菜蔬、肉蛋、米面,早点、快餐……那桂香涌入市场,闻什么都是香,看什么都顺眼。于是,一日生活就在幸福的桂香中展开了——
中午,公园里,小河边,草坪上,树荫下……散布着星星点点的老人、儿童,他们自由地吮吸着桂香和甜蜜,散步、跳舞、闲谈、倚座……花桥人幼年和晚年的秋日时光就这样在自然的桂香氤氲中闲适地度过——
傍晚,走来一对小夫妻。妻子在一棵桂花树下铺好布单,丈夫站在树侧用力向树身上一踹,“哗啦啦”,一阵“桂花雨”,妻子就收获了一团桂花,也收获了一罐“桂蜜”——
花桥的街道旁,马路旁,小河边,小区里,公园里,随处可见到桂树,处处弥漫着桂香。可见花桥人对桂花的爱,对花的崇尚。要不,怎么这地方叫“花桥”呢?
其实,“花桥”还真的与“花”有关系呢!
相传清代道光年间,邻近的清兵有兵丁来这儿张贴文告,当时的花桥还是河汊交错,芦苇成片。兵丁问知这地方居然连个地名还没有,他们在一座木桥上询问当地百姓后,得知木桥附近的居民多姓“花”,遂称该桥为“花家桥”,后形成的“花桥镇”,即由此得名。
花桥的“花”是人而非花。花桥是因人而兴。2006年花桥设立花桥经济开发区和花桥商务城,依托邻近上海的区位优势,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多年来,花桥一直位列全国百强镇的前列。改革开放使花桥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花开五洲,桥连四海”,人向花桥集,花向花桥涌,这桂花就成了花桥的“花”,渐渐地它同玉兰、樱花、夹竹桃等成了花桥的主要花种。
如今,谁还能分清花桥是花艳还是桥丽,花桥的花是指人还是指花?
深秋桂香袭花桥,
赏桂无需入蟾宫。
进入花桥,举目有桂花的色彩,闭目闻桂花的溢香;留在花桥,无需月宫折桂,亦得滿手桂香,不用多绕桂树,亦获浑身桂芳。
香!真香!!桂香弥漫中的花桥——

花桥的丹桂

花桥的金桂

花桥的金桂

花桥人行道旁桂树成行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owenren.com/75446.html